40年代小说:
赵树理、孙犁
解放区小说创作以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最初的解放区小说大多与抗战有直接关联,国统区作家进入延安,用反封建思想表现革命根据地的生活。
»»»»»
»»»»»
第二阶段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小说创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长篇小说创作在解放区文学创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最先产生的是以章回体写的抗日英雄传奇故事。
柯蓝1944年发表的《洋铁桶的故事》、马烽和西戎1945年写成的《吕梁英雄传》、孔厥和袁静1948年完成的《新儿女英雄传》等。
这类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刻画敌后农民抗日英雄形象,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映现中国人民不屈的抗日反帝的战斗精神;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带有传奇性;用章回体,语言通俗,借鉴评书手法。有人把这类作品统称为“新英雄传奇”。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反映土改斗争的两部作品,并于1951年分别获得前苏联斯大林文学奖第二、第三等奖。
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点是,其创作构想、情节发展、人物设置都是按照当时关于农村土地改革与农村阶级斗争的理论与政策来安排与设置,同时结合了作家个人对农村具体生活与人物的理解。
解放区小说创作: 赵树理、孙犁
赵树理(1906—1970),山西省沁水县人。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而蜚声解放区文坛。建国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下乡集》、《赵树理小说选》及长篇小说《三里湾》、长篇评书《灵泉洞》(上)等。在他的影响下,马烽等山西籍作家形成了一个被列为“山药蛋派”的作家群体。
四十年代小说·赵树理、孙犁的小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