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重建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重建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doc重建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
作者:李泽龙,黄宾,蔡习炜,丘立标,陈庆洲,唐丽
【摘要】目的探索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同侧足远端创面。方法临床应用13 例修复足远端创面,以踝上3~5 cm作为旋转点,保留2 cm皮肤及3~4 cm筋膜蒂,保护链状血管连续性,明道真皮下潜行分离形成隧道,旋转点以三角瓣覆盖并总结皮瓣成活的规律及形成系列方法。结果 13 例皮瓣均成活,其中1 cm出现暗红,经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结论隐神经、腓肠神经及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周围均有血管网伴行,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形成远端蒂移位修复小腿或中后足部创面,也可修复同侧足远端创面。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是小腿及全足部创面的良好供区。
【关键词】隐神经;腓肠神经;皮瓣
1992年Masquellet[1]发现隐神经周围有动脉皮穿支吻合形成的纵向血管网,对小腿皮肤起营养作用,提出皮神经皮瓣的概念。Bertelli[2]研究亦提出同一理念。1999年Nakajima等[3]研究小隐静脉发现浅静脉也有一套类似于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系统。李泽龙等[4]对国人下肢标本造影摄片、显微观察大隐静脉周围血管分布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与分布规律,并成功切取游离皮瓣、近端蒂与远端蒂皮瓣用于临床修复创面。傅小宽等[5]也应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皮瓣成功修复小腿足踝部近段创面。但报道[6,7]小腿浅静脉皮神经皮瓣修复范围不能超过足中部,多达中后足创面,对前足创面修复极少报道,本文介绍此类皮瓣成功修复前足的经验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13 例,男8 例,女5 例;年龄7~48 岁, 岁。应用隐神经皮瓣6 例,应用腓肠神经皮瓣7 例。致伤原因:机器伤5 例,车祸伤4 例,工伤2 例,炸伤2 例。伤后3 h~27 d入院。创面分布在前足8 例,中前足3 例,前中后足2 例。其中骨质外露6 例,肌腱外露7 例。皮瓣切取范围10 cm×6 cm~15 cm×8 cm,蒂长8~11 cm,瓣与蒂总长超过25 cm,筋膜蒂宽3~4 cm(皮肤2~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 例术后3 d皮瓣远端出现暗红,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稍慢,经部分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随访10 例,皮瓣颜色鲜红,无色素沉着。
手术方法
a)隐神经皮瓣切取。依据大隐静脉体表投影,在小腿内踝前方1 cm至股骨髁最高点后方3 cm的连线作为皮瓣轴线。旋转点在内踝上5 cm,该点以近设计带2~ cm宽皮肤、3~4 cm宽筋膜的皮瓣蒂,蒂部近侧再设计皮瓣,在轴线两侧旁开4~5 cm设计皮瓣,形如“网球拍”状。皮瓣近心端超越膝关节皱纹1~2 cm,并将隐动脉及隐神经保留在皮瓣远端组织中。先在皮瓣近心端切开结扎大隐静脉,深层显露隐神经并结扎隐动脉,近心端游离隐神经数厘米(以备吻合受区皮神经)。切断隐神经,深筋膜下掀起皮瓣,注意保护比目鱼肌与趾长伸肌间穿出的胫后动脉穿支,保护其升降支的连续性,蒂部保留皮肤、筋膜蒂,以确保链状血管完整。b)腓肠神经皮瓣切取。以外踝尖与跟腱连线中点为A点、以窝中点为B点,AB连线为皮瓣轴线,以外踝上5 cm为皮瓣旋转点,根据创缘长轴方向

重建接骨板桥接固定治疗锁骨中段粉碎骨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7-07-2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