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竹颂》读后感.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竹颂》读后感
  竹历来被文人们称颂为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下面跟随网我一起阅读《竹颂》读后感,感受竹的别出心裁的气质。
  篇一:《竹颂》读后感
  我国人民历来宠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探讨、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竹颂》读后感
  竹历来被文人们称颂为中通外直,不屈不挠的气概,下面跟随网我一起阅读《竹颂》读后感,感受竹的别出心裁的气质。
  篇一:《竹颂》读后感
  我国人民历来宠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探讨、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休戚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闻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运用,准确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分辨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探讨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探讨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觉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亲密关系。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超群的技艺。苏东坡关于"心中有数"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闻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非常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赞扬"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自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看法。他不仅留有很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别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觉了竹子的特别防护作用,注意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平安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卫盗寇,爱护城池和居宅平安。竹林因具有调整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爱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

《竹颂》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ma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