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预习案
命题人:冷晓云审核人:王桂欣编号:42 使用时间: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通过诵读品味散文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 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弦,绷紧,性刚劲。朱自清取字佩弦,有明显的勉励意义)原名自华,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
生活经历: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朱自清正直爱国,参加过“五· 四”和“一二·九”运动,但阶级的局限使他长期脱离现实。抗战任西南联大教援期间,思想有较大转变。,谆谆嘱告家人,说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评价影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他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代表作品:著有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著作,大都收入四卷本《朱自清文集》(1953开明书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灯影桨声里的秦淮河》《威尼斯》。
兴趣识记: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在远方消失,《春》终于来到了,到处都是《绿》,他先去观赏《荷塘月色》,再去泛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最后来到了美丽的《威尼斯》。
三.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圆西院。文章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先生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是民主战士,爱国分子,但对社会的参与意识不够强烈。中国现代作家中,郭沫若早就揭露当时的社会是血腥污秽的屠场,闻一多诅咒旧中国是一池死水,鲁迅则要掀翻延续数千年的吃人筵席。朱先生要比他们温和,他的确感到现实对正直善良的人们沉重的碾压,但还没有上升为抗争。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那里走》)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忆佩弦》)他在朦胧中寻求光明,在纷扰中寻找净土,《荷塘月色》就是在这种心态下写成的。
四. 给下列字注音: (A层)
迷糊( ) 蓊( )郁点缀( ) 煤屑( ) 踱步( )
袅( )娜( ) 脉脉( ) 酣( )眠斑驳( )
峭楞楞( ) 嬉( )游惦( )着梵( )婀( )玲
媛( )女鷁( )首棹( ) 纤( )腰敛裾(
预习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