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在普通高校招录制度不断改革的状况下,农村学校在教学改革中的落后已然不足以让农 村学生掌握获得竞争优势所必须的那些文化品位和技能。候玉娜博士则关注到城乡教育机会 分配的分层格局对城乡初中学生教育期待的影响,发现农村和流动初中生对于接受高等中教育投资风险较大 普通高中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直接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而是一种教育选择的权 利,即只有读完高中才能获得选择进入更高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的机会或权利。同时, 从另一方面看,普通高中给个人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是现时可以实现的,而只是一种间接的滞 后的收益,投资风险较大。
基于贝克尔(G. S. Becker)的理性选择原理,个人教育决策的理性选择理论认为,决定个人 是否继续下一阶段的教育或者放弃继续求学而使教育水平停留在目前水平,主要取决于教育 成本、教育收益、教育风险、地位提升等因素。[2]高中教育历来都是被人们所重视的一个 教育阶段,它关系着一个孩子的未来,但是如果接受高中教育后无法进入高等教育则个人收 益甚微,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背景下,即使接受质量一般的高等教育所带来的预 期收益同样有限,地位提升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由于高中教育属非义 务教育,且高中学校主要集中于县镇,家庭需要支付的教育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显著提升, 作为处境不利的农村家庭往往会选择“自愿”放弃继续接受高中教育从而使高中成为城乡教 育的分水岭,并且这一理性选择甚至经常会前移至初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偏远落 后的农村地区往往出现“初一三个班,初二两个班,初三一个班”的奇特现象。
三、“寒门难出贵子”与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之差异密切相关
从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来看,教育主要包括铸基教育和地位提升教育。铸基教育是铸实社 会中所有个体成长根基的最基本教育,它是作为一个人的生存手段而接受的教育,是一种有 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为接受这样的训练而必须具有的起码的基础教育,没有良 好的基础教育,不可能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地位提升教育指超出了基本生存所必须的、以 获取更好的社会职业地位为取向的教育[3]。基于以上界定,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 育等属于典型的铸基教育,而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地位提升教育。但在 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今天,情况则相对复杂得多,接受高等教育并不意味着就实现 了从铸基教育向地位提升教育的跃升,只有在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后实现了良好就业,才能算 真正实现了从铸基教育向地位提升教育的跃升。
高等教育数量的扩张与机会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农村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其地位就必然会 得到提升。这是因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背景下,人们地位的提升取决于高水 平的就业,而高水平的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质量的高等教育。[4]而在这方面,农村 学生整体上处于劣势。这一是基于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城乡差距。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 持续扩张,上大学人数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系统内部也在不断分化,层层分类,不同层次 之间的高校差异巨大,大量的地方普通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传统的“
985”、“211”以及当下 “双一流”高校相比,学生毕业后要实现高水平的就业和地位的提升困难重重,而农村学生大 量就读的恰恰就是这类学校。[5]二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毕业生职业获得的差距。城乡
“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及解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