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卿 云端筑梦
本刊编辑部 在距离北京250公里外的河北省境内,有一个小县城叫宽城县,引滦入津工程的枢纽―潘家口水库就处于这个小县城的西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宽城县尽管面积不大,却拥有丰富的矿藏,是全国黄金重点产区之一,卿说。只有将这个核心的操作系统控制驾驭好,才会有高效率的多核处理器,否则五六个核的效率甚至不及两个核。
为不同应用选架构
当人类的需求越来越多,生命与科学之间的交叉也越来越大,对于信息时代的系统架构师而言,所要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速度挑战是每到一个拐点的时候就需要产生一个畅行的新的系统架构,就像软件应用要不断地突破创新,将原来的软件产品改变进入到不同的系统平台中一样。”陈世卿说,“中国现在要发展的是高效能,以最少的机器实现最大的速度,而不是无止境的将机器越堆越多。”
事实上,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领域对于计算的要求并不一致,并不是速度快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同的应用要选择合适的系统架构进行运算才能够将效用发挥到最大。从计算的角度来讲有三个元素,运算密集、存储密集以及输入输出(IU,Input-Output)密集。运算密集通常运用在科学工程之中,通常由于运算数据量大,运算过程繁琐,工程中的一个问题需要运算两三天。存储密集则主要运用在民生经济、经济教育方面。以搭建“全民健康保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例,需要将北京市所有医院的病人的X光照的相关信息都要上传到“云平台”上,同时还要保证相关的数据需要被随时挖掘出来,因为病人如果在一个月内再次检查的时候,仍然需要前一次进行X光照的数据进行对比,这时就需要调用以前的数据。而把不同病人的不同病历全部上传至“云平台”中,就意味着对于计算机的存储密集要求很高。第三种输入输出密集则主要应用在金融服务中,以期货、股票等二级市场的交易服务来看,很多数据并不需要存储,计算过程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时时刻刻都有数不清的用户在进行着买入卖出的交易行为,所以要求计算机要能够满足输入输出密集。
“对于一个全面的云平台而言,必须要能够同时支撑运算密集、存储密集和输入输出密集这三个方面的高效率使用,这样的系统架构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平衡,因此一定要使用不同的系统架构去支撑不同的需求的平台。”陈世卿说。对于每一个系统架构而言,如果将它们分开独立,那么其相应应用中的信息就成为了孤立的信息,就失去了作为数据本身能够实现的价值,通过云计算平台能够感知到所有的不同系统架构中的信息数据,在平台中将这些数据进行互联,从而才能产生协作。所以说云计算“感知、互联、协作”的核心理念与以往的传统的数据中心是完全不一样的,它能够有无限的不同的端口进行感知,随时随地、海量、实时、不间断地将每一个感知点所感知的数据都传送到云中,而云中的数据可以通过运算在不断的发布命令来指挥不同的感知点。以一个防灾救灾的系统为例,我们可以在山中经常发生滑坡的地点埋下一些遥感器,同时采用24小时随时启动的原则,所有的数据都会实时传送到数据中心进行跟踪,一旦出现滑坡现象,就能够很容易的对事故人员进行搜救。“这个环境在以前是做不到的。”陈世卿说,“如今的我们只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不间断的、高能量高密度的系统,就能够很顺利的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
智慧的云
随着“云计算”的席卷全球,人们对于云的认知也越来越深入,随之而来的云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将自己的数据放到看不见摸不着的云之中,这些数据是否能够保证安全不被侵害?私有云的概念应运而生。陈世卿所提出的云计算平台要讲究数据的互联和协作,那么在这个平台中的金融、健康等方面的数据又是否安全呢?
“其实通过公有云和私有云共存的方式就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陈世卿表示。以北京市为例,可以建造一个公有云,而北京市气象局可以将自己所需要的系统作为一个私有云,在这个私有云中,北京市气象局可以在私有云中共享很多数据,其中关乎民生的日常天气信息则可以放在公有云中共享,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互联就能够保证一些关键数据的安全性。
如果能够在北京、宁波、南京、青岛等每一个一线城市以及其他主要城市中建立起一个云平台,那么在中国就会呈现出一个网格式的云网络。“每一个城市只要有一台大型的超级电脑就能够建立起一个智慧城市的云,每个企业只需要购买一个超级链接,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就能够在城市公有云中做各种民生经济。”陈世卿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是开发自己的系统,并在其中进行信息交换是完全可以的,但是这种交换信息的效率远远低于在云中交换信息的系统效率。当私有云同时共存的时候,如果都采用同一个引擎,那么不同的厂商、不同的企业之间的数据的交换效率就能够大大提升。科为民康可以为企业提供私有云的用户网
陈世卿 云端筑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