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语言走进红色经典
——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红色经典课文教学
余姚市兰江小学孙峰
[背景]
一提起红色经典课文,许多青年教师就开始摇头:不是怪年代久远,学生无法感同身受就是怨思想性太强,容易上成思品课;还有的老师认为故事情节性太强,语言文字训练点难以落实。教学时总是感觉不好把握学情,也难以激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似乎只有“灌输”才能完成教育目的。的确,红色经典课文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上,在正确处理个性化理解和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上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如五上年级《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课堂上除了概括小标题,理清文章内容外,无外乎让学生找找哪些句子反映五壮士的壮举,然后读读议议,最后学生说些空洞的大道理结束。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鲜有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中,通过前后两次教学实践,我在红色经典课文如何做到言意兼得上有了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情景描述]
教学实录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8年抗战是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奋起抵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大家看这座山,形状像狼牙(出示狼牙山图片),看到这座山你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到狼牙山上看看五壮士是怎样奋勇杀敌的。
2、坚定有力地读课题,带着赞颂地读课题。
初读感知
自由读课文,五壮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交流:用一个词语形容五壮士,并把词语写到黑板上。
临危不惧顶天立地坚强不屈……
英雄们的崇高品质是通过什么事情感受到的?
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主要内容。
研读感悟
默读3-9自然段,找出表现五壮士英雄壮举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学习重点句。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谁来读读这句话?班长的话特别在哪里?
班长的话应该怎么读?理解“斩钉截铁”。指名读——齐读——引读
虽然只有一个走字,但这是坚强的中国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马宝玉的壮举体现在什么地方?比较“举起”和“猛地举起”
再读读马宝玉大声喊的那句话,你最关注哪个词?砸字可以换成什么字?(扔、投、丢、抛……)能换吗?为什么?这一砸,砸出了什么?(胜利、决心、仇恨……)
出示“南京大屠杀、芦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等图片,学生谈感受。如果你就是五壮士,面对扑上来的敌人,你会——引读:“同志们,用石头砸!”
虽然只有一个砸字,但这是坚强的中国人民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从哪些词中感受到战士们的崇高精神?
这一跳,意味着什么?
指名读、引读、齐读。
总结提升
历史不会忘记英雄!让我们记住这悲壮的历史!让我们轻轻地呼唤壮士们的名字。图片出示五壮士的照片,学生轻念他们的名字。
补充
立足文本语言 走进红色经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