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2022/8/26
2
2022/8/26
3
第一节 大气环境规划的内容和类型
一 、大气环境规划 的 内容
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划分为一、二、三类大气环境功能区。
2022/8/26
14
第三节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
大气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实行浓度控制和 P值控制已不能阻止污染源密集区域的形成,也不能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现有大气污染特征,提出在我国城市推行区域大气总量控制法。
一、大气污染物 总量控制区边界的确 定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以下简称总量控制区)是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城镇规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而决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的区域。总量控制区以外的区域称为非总量控制区,例如,广大农村以及工业化水平低的边远荒僻地区。但对大面积酸雨危害地区应尽量设置SO2和NO二排放总量控制区。
2022/8/26
15
二、大气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计算方法
A-P值法计算控制区域允许排放总量
1. A值法
A值法属于地区系数法,只要给出控制区总面积及各功能分区的面积,再根据当地总量控制系数A值就能计算出该 面积上的总允许排放量。A值法是以地面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值,使用简便的箱模式而实现的具有宏观意义的总量控制;是对以往实行的P值法的修改。
2. A-P值法
在A值法中只规定了各区域总允许排放量而无法确定每个源的允许排放量。而P值法则可以对固定的某个烟筒控制其排放总量,但无法对区域内烟筒个数加以限制,即无法限制区域排放总量。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所谓的 A-P值法是指用 A值法计算控制区域中允许排放总量,用修正的 P值法分配到每个污染源的一种方法。
2022/8/26
16
二、总量 负荷分配原则
如何将允许排放总量分配给每个污染源,是总量控制方法中的技术核心。概括国内外一些作法,这种分配原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燃料或原料用量的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 ,就是将计算得到的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按各污染源或工厂(烟源群)使用的燃料和原料用量进行分配 ,从而控制全区大气污染的方法。
(二 )一律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这种分配原则,通常是在使用大气扩散模式法模拟计算允许排放总量过程中使用的,它是通过对所有源排放量都进行削减 ,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 目标 ,从而确定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并且同时完成总量负荷分配到源的方式。这种分配原则有如下三种:
1.等比例削减的分配原则
2. A-P值分配原则
3. 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的分配原则
2022/8/26
17
(三 )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1.源强优化规划分配原则
这种分配原则适用于多源模式,在控制区达到环境目标值的约束条件下,使污染源排放量的削减量总和或削减率总和为最小,从而求出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的最佳分配原则。
2. 最小治理费用的分配原则
这个分配原则也是用于多源模式。在控制区达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约束条件下,使污染治理费用投资总和为最小,来求解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的最佳分配原则。
2022/8/26
18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综合分析辖区内各环境单元的社会功能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其大气环境敏感度的分布情况与城市生态环境综合分区结果,确定各环境单元的主导功能, 根据被保护对象对大气环境质量的要求, 将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为三类。
一类功能分区总面积。该区执行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GB3095-1996)。它包括大屿—鸡屿白鹭自然保护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范围包括鼓浪屿岛,面积;厦门岛万石岩至云顶岩山体北侧50米等高线至莲前大道以南,西面以思明区区界和思明区厦港街道办事处与厦大街道办事处的边界为边,南与东面以海岸线为界,面积)、坂头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坂头林场所在地,)、汀溪水库水源保护区(范围包括汀溪镇除路下、隘头和褒美三个村庄外的所在地,面积)和同安区梅山—大轮山风景区(范围包括梅山和大轮山山体,面积)。
2022/8/26
19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三类以外的区域。该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GB3095-1996)。
,包括海沧工业区(
第六章大气环境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