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中国会否超越日本?
中国加入WTO后,与机械、精密仪器、电子厂商一样,世界著名的汽车厂商也开始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且不提是否存在风险,单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勿庸置疑,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展市场。然而,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毕竟多数人都认为中国并非“研究基地”,最多不过是可以降低成本的“生产基地”。事实果真如此吗?
外资涉足一般技术开发
目前中国,已经到了普通产品只要有图纸就能够生产出来的水平。而象摩托车那样由多种零配件组成的产品以及IC芯片那样的高科技产品,只要可以进行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指在没有设计图纸或者设计图纸不完整、没有CAD模型的情况下,按照现有零件(称为零件原形),利用各种建模技术及CAD技术重新构造原形CAD模型的过程),就可以仿制出来。由于在专利与创意等知识产权保护(防假冒)方面,中国的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这点令发达国家感到相当头痛。
从这一现状来看,与中国相比,日本的优势在于“新功能以及新规格产品、配件设计和图形绘制”的工程领域,以及“开发出使产品具有新性能、符合新规格的技术”的研发领域。当然,商品企划方面也在上述之列,只是本文的探讨仅限于技术领域。
日中两国在开发上的差距要大于生产方面。不过,在开发方式已基本完善的零件、材料和日用品等方面,中国也已着手开发。事实上,中资企业在这些开发上基本上都得到了外资合作企业的援助。
AT方面的技术差距为10年以上
以日欧为中心提供经营战略咨询服务的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berger)近日以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汽车厂商技术人员为对象,对日中在汽车各个组成部分上的技术差距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与日本相比,中国在①通用技术领域(车门装饰、门铰链、玻璃、保险杠等)上的差距约为3~4年;②标准技术领域(车轴、活塞、散热器、车身内装、制动器、稳定装置等)约为6年;③高级技术领域(MT、手动方向盘、ABS、方向指示器、导航系统等)为8年前后;④超高级技术(引擎控制器元件、AT、液压方向盘、气囊等)为10年以上。
调查发现,AT上的技术差距比导航系统要大。也就是说AT之所以更难,是因为在整体优化、即所谓综合磨合上需要技巧与经验等知识与周边基础技术。在这一点上,象导航系统这样的IT产品,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协议标准化进行调整,根本不需要进行复杂且麻烦的反复调整。
顺便提一下,要是将此次参加调查的合资企业换成中国独资企业的话,①-④所述的技术差距还要加大2~3年;如果将调查涉及的通用车型改为高级车型的话,差距还要加大2~5 年。
10年后仍能安枕无忧?
但笔者关心的是未来。日中间的技术差距,在通用技术之类的成熟领域正逐渐缩小。而在技术飞速进步、尚有很大发展余地的领域,或者在系统技术这样既复杂又需要昂贵大型设备的领域,两国间的差距并未减小。
但是,这种看法能够成立的时间也就数年而已,(然而,要想让日本人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当到了中国的汽车厂家逐步增强实力,并且拥有人材的2005年前后,时代的“分水岭”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因为到了那时,中国在涉及研究开发的人力、物力(周边设备)和财力方面都大大加强,以通用技术与标准技术领域为中心,中国能够迅速提高赶超日本的速度。
总之,如果认为
汽车工业中国会否超越日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