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和外界环境进展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的组成:
体液
细胞内液
血浆
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从而引起向光生长。(精品文档请下载)
2、生长素的产生: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分布:分布在各器官中,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精品文档请下载)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
特点: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精品文档请下载)
4、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
主要作用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植株增高,促进果实生长
细胞分裂素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
6、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成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根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的特征: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因素,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例—-可用来预测一个种群将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趋势)(精品文档请下载)
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4、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理想情况
(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
(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到达环境包容量(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精品文档请下载)
5、群落
概念:、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6、生物群落的构造
群落构造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互相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构造和程度构造。
(1)垂直构造: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不同。(精品文档请下载)
(2)程度构造: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程度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和动物影响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7、生物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8、群落的演替:
类型:初生演替:例如裸岩上的演替、冰川、沙丘、火山
次生演替:弃耕的农田、过量砍伐的森林、火灾过后的草原
第5章 生态系统和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范围:
概念: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3、生态系统的构造(1)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盐、阳光、温度、水 等
消费者:主要是
必修三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