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
—作品赏析
user
目录:
王澍
—作品赏析
user
目录:
王澍
1988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那么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
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
2022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外乡建筑师
202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
2022年,美国当地时间2022年4月18日,?时代?杂志发布2022年度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
作品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回望中国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与自然风物之间的对话,并不是观光客般的欣赏,或风水先生般的推算,场所感的营造重要的不是理性而是感触。
宁波博物馆建筑形态以山、水、海洋为设计理念。第一层为整体,但从第二层开始,建筑开始分体并倾斜,形成山体形状。加上场馆北部的水域,整个建筑形似一条上岸的船。这种建筑格局表达了宁波的地理形态和作为港口城市的特色。博物馆墙面通过两种方式装饰而成。第一种方式利用民间收集的上百万片明清砖瓦手工砌成瓦爿墙,表达了江南特色和节约理念。另一种方式利用竹条参加混凝土,在外表展现竹的纹理,表达环保理念。利用江南水乡的细部元素,高墙,深院,坡顶,小窗,并于立面材质的配合使它的外貌有着明朗的形象和丰富的表情。这些超过80种不同尺寸来自不同年代的旧瓦片成就了博物馆的原材料,相当于把宁波的历史砌进了博物馆。
这条街有中
王澍作品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