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川省九寨沟(川甘界)至绵阳公路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项目概况
工程主线起于九寨沟县川甘界青龙桥,经平武县、北川县、江油市,止于绵阳市游仙区张家坪,顺接绵阳至遂宁高速,设十字形枢纽互通立交与绵广高速相交。九寨沟支线起(%)、景观比例(%)等各项指标均位居第一位,高于耕地而远远高于其它景观类型。
拟建项目评价范围内距离保护区较近的自然保护区有余家山县级自然保护区和关
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项目距离两个保护区最近距离300m;穿越的重要生态敏感区有5个即大熊猫通河裂腹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窦圌山—佛爷洞风景名胜区、四川江油国家地质公园。
根据《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四川省林业厅著,),项目穿越了大熊猫栖息地,并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范围。评价区域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别位于平武县和九寨沟县。其大熊猫种群属于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根据大熊猫四调数据显示,平武县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35只,其栖息地面积为288322hm2;九寨沟县大熊猫种群数量为31只,其栖息地面积为94178hm2。K36+251~K39+056、K43+383~K45+940和K48+769~K109+488等3个区段穿越了大熊猫栖息地,穿越栖息地的总距离约为
,穿越栖息地的公路海拔范围为1072〜2299m。而此区域大熊猫主要栖息活动在海拔2165〜3033m之间的地带,公路线路经过的海拔段均低于目前此区域大熊猫的主要活动海拔带,线路途经区域基本位于大熊猫主要活动海拔带以下。
⑴植被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工程建设影响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是评价区常见类型,工程建设不会导致评价区植物物种消失和植被种类发生改变。
工程施工占地最大的植被类型是耕地(主要为旱地),其次为林地,占地最多的是次生的油松林、杉木林、柳杉林、麻栎林、杨树林、枫杨林和桤木林;灌草丛被占用的面积居第三位,包括落叶阔叶灌丛和暖热性灌草丛等,其被占用面积和比例明显低于前两类;其它地类被占用的面积比耕地、阔叶林明显偏小,其中园地略低于灌草丛;竹林植被被占用的面积最小,损失的生物量也最少。
-4-
本次工程桥隧占比很大,设计方在可研阶段尽量选取这种方式来减少对地表面积的侵占,将地表生物量损失量控制在最小的范畴,工程建设完工后大部分临时占地内的植被得以恢复,工程建设不会对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产生持久性的影响。
为减轻工程施工对评价区造成的不利影响,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施工影响面积,以便把施工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降至最低。施工完成后,应立即恢复施工区永久和临时占地被破坏了的植被。根据破坏地的地类,恢复为相应的耕地、林地和园地,在人工恢复时需重视各区域间生长的植物差异性。
调查发现,在调查及评价区域有3种1亚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0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8种1亚种人工栽培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对于评价区内已发现分布和未发现分布的野生保护植物,应严格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规范的要求,对占地区内的野生种群,需优先考虑挂牌警示的原地保护方案,若的确不能进行原地保护再采取异地移植的保护方式;对占地区周边附近(v30m)的野生保护植物种群,必须采取原地保护措施;对远离占地区的野生保护植物种群可不再制定专门保护方案,但仍需尽量减轻本项目建设对其的影响。对于上述栽培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若分布于直接占地区域内的仍然需要采取移植,采取妥善移植措施移出直接影响区域;对于间接影响区域的,可以采取挂牌警示、登记备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活动对其造成干扰,并定期监测它们的生长情况;另外,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使其在施工中主动保护这些植物。对于已调查到的古树名木,需在其四周新建保护栅栏和树立保护宣传牌,施工道路须远离古树生长区,使施工活动尽量远离该生长地。
⑵对陆生动物及重点保护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项目建设对野生动物的主要影响道路施工对动物最大的影响就是阻隔和通道问题。本次工程线路较长,在各个明路
段之间有隧道相连,野生动物可以在隧道上方重新选择合适的位置作为新的迁移通道,这样减缓了因明路段造成的阻隔效应。大生境基本保持不变,这种情况下,加上陆生动物的迁移能力强,各动物种群的数量不会产生大的波动。小范围内的动物分布格局可能发生变化,除桥隧以外的明路段将对小型动物产生不利影响。
-5-
工程建设区域以农耕地和林地为主,且农耕地面积明显大于林地面积不是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和活动区域。保护兽类活动较为隐蔽,而保护鸟类迁移能力极强,所以工程建设不会对评价区重点保护动物带来实质性影响。
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1
四川省九寨沟(川甘界)至绵阳公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