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发复垦研究
(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3S
土地与土壤的关系: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但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
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要素,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
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地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
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地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第二单元土地资源的自然组成要素
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
气候要素——主要指地球表面至10000-12000m高空以下的对流层的下部,即与地球表面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大气层的各种统计状态(如积温、降水量等)和物理过程(升温、蒸发、焚风等)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1)光(太阳辐射)
(2)温(热量)
(3)水(降水)
3•光照资源:光照强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热量资源:衡量热量的指标:1)温度:R°C温度:一般代表了耐寒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
始温度。如冬小麦。n5°C、nlO°C、nl5°C
(2)积温:农业常用n10C积温。一般代表了喜温作物的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如玉米、棉花。二者的积温数分别代表现两种作物在当地成熟的可能性,以及一定种植制度的选择和适宜性。我均为1600-9000°C。
期、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生长与多年极端低温平均值。
30°C积温
>10C
适宜作物种植制度及作物
2500-300
2800
一年一熟:春麦、筱麦、杏子、洋
4500
4000
两年三熟:冬麦-玉米
4700-480
42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二熟:花生、甘薯
4500-550
5000
一年二熟:小麦一水稻
间分布、地形
为影u冋
一年三熟:小麦一水稻一水稻
5700-610
5500
+间变化
>7000
一年三熟:甘蔗一水稻一水稻
不同积温数与作物种植制度的适宜性
降水资源:空间分布、
(1)降水量的空间及
空间变化
400mm等降水线:以北、西一一我国主要牧区
以南、东一一我国主要农区
800mm等雨量线:以北——旱作(雨养)农业
以南——水田农业
时间变化
一年内变化:4-9月降水量可占全国降水的80%以上,北方一般冬春无降水;
南方年降水量变化率较小(10-15%),北方20-30%。
由于降水时间变化,往往造成水旱等灾害
,占总耕地面积的1/4,旱灾占62%,涝灾占24%。
(2)降水可分锋面雨、对流雨、地形雨等
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地学要素主要为:
5•地形地貌
海拔高度
地面坡度
地貌类型:具有共同形态特征的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
地表水的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
地表水的数量和质量:;;
天然湖泊8万km2;沼泽11万km2。
水质从东南到西北,水矿化度逐渐增大。冰川融雪水矿化度低,是西北重要各类用水水源
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地表径流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地表水丰缺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关系密切;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往往导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地下水:地下水类型:包气带水(土壤水、上层滞水)潜水、层间水(承压水)
地下水的排泄与补给:包气带水与大气降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