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诊疗指南
概述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指临床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所致者,称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其他病因所致者称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累及5岁以下的儿童,但罕见于6个月以内,半数发生于夏季(6~9月)。约90%的患者在HUS发生前5~10天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严重缺乏所致。临床亦可表现为血栓性微血管病性溶血及血小板降低,常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意识障碍、脑血管病等,肾脏受累相对轻,严重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较少见,实验室检查示ADAMTS13活性异常低下。
治疗
包括特异性治疗和综合治疗。特异性治疗包括阻断补体活化途径和血浆置换。
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是人源化C5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补体蛋白C5,阻断其裂解,从而阻断末端补体成分C5a和膜攻击复合物C5b-9的生成,进而减少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及后续的肾损伤。在不同的aHUS病例系列中,有效率高达90%,对补体蛋白遗传缺陷及补体因子自身抗体导致的aHUS均有效,目前为aHUS患者的一线治疗。对于疑诊aHUS的患者,若条件具备,应在入院后48小时内尽快予以依库珠单抗治疗。
依库珠单抗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危及生命的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年发病率约为5%。其他常见感染包括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因此在长期使用该药的患者中,应当接种相应疫苗。
在依库珠单抗应用于aHUS治疗之前,血浆置换是aHUS的一线治疗。可以帮助清除有缺陷的突变补体蛋白及自身抗体,并补充功能正常的补体蛋白,还可以使急性肾损伤患者避免容量超负荷及高血压的风险。由于aHUS发展迅速并常导致不可逆肾功能损伤,且目前国内临床应用依库珠单抗存在实际困难,应尽早对所有疑似aHUS的患者开始经验性血浆置换。约半数aHUS患者对血浆治疗有反应,可获得肾功能改善及血液学缓解。血浆治疗的疗效因受累补体成分而异,CFH基因突变或CFH抗体介导的aHUS效果较好,C3和THBD基因突变患者也可能获益,而CFI基因突变、CD46缺陷患者疗效较差。血浆置换的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导管相关性感染以及对血浆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等。
综合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针对严重贫血患者输注红细胞;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或临床需进行有创操作的患者,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维持容量及电解质平衡;停用肾毒性药物或与aHUS发病相关的药物;适时予以透析支持和肾脏移植。
不同基因分型的患者移植后预后不同,CFH、CFI或C3基因突变的患者如果对血浆治疗无反应和(或)存在复发疾病,则可能进展至ESRD,因为50%的移植肾会出现疾病复发,而疾病复发的移植肾90%会发生肾衰竭。相比之下,CD46基因突变患者或因CFH抗体致病的患者肾移植结局较好,但移植时需要不存在CFH自身抗体。建议所有HUS患者移植前进行补体基因分型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突变;对于复发高危患者应在肾移植同时予以包括血浆治疗或依库珠单抗的预防性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活体亲属供肾时,需基因检测证实供者不存在相同基因突变。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诊疗指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