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锐器伤……
建工医院手术室俞青
关于锐器伤……
创建一个安全的手术室环境极为重要,因为外科医生、刷手护士和手术室其他工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相互协作,多个人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工作容易发生意外损伤。外科医生和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会发生被锐利器械刺伤,因此,重视锐利器械的操作、分析刺伤原因、减少锐器损伤发生率是手术室工作中职业防护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锐器伤的防护
针刺伤和锐器损伤是全球医生和护士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约有1/3的埃及医生在过去3个月的时间内受到锐器损伤。澳大利亚2年内70%的医生受到过锐器损伤。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护士有95%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主刀医生第一助手发生锐器刺伤的危险最高,刷手护士和其他刷手技术人员次之。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和暴露于此种危险的几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
一、锐器伤的防护
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染、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其中有1/3的器械在造成手术人员损伤后仍然和病人接触。这意味着不仅存在疾病由病人传染给医务人员的危险,同样也存在疾病由医务人员传染给病人的危险。
医务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
①调整针头;
②开启安瓿;
③打开针帽;
④寻找物品;
⑤清洁器具;
⑥针刺破针帽;
⑦手术中意外受伤;
⑧由病人致伤;
⑨由同事致伤。
一、锐器伤的防护
手术室工作的节奏快、频繁使用锐器、工作间狭小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工作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报或不报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国家常出现漏报情况。以既往英国的一项研究为例,有28%的医生发生了锐器损伤后未上报。另有来自中国台湾(stein et al,2003)和澳大利亚(de Vies and cossart,1994)研究表明,不报率分别高达85 2%和72%。漏报和不报是传染病控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锐器伤的防护
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分析中,缺乏相关知识可能是目前国内医务人员报告率低的一个因素。不报告的常见原因有:
①我不知道应该上报;
②我不知道如何上报;
③我的运气不至于这么差而患病;
④我很忙,没空报告;
⑤病人没有患传染病,没必要上报;
⑥我已经接种了 HBV疫苗;
⑦该器械没有使用过。
二、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1)单层手套使用:对锐器损伤应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将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采取的防护措施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向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临床工作中外科医生和刷手护士普遍意识到单层手套所提供的屏障仍十分薄弱,报道曾指出,胸外科医生和刷手护士使用手套的穿破率分别达到6l%和40%,并且其中83%的破损并未被外科医生发现。
二、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2)双层手套使用:有研究推荐使用双层手套,使用双层手套能够针对手套破损造成的危险提供较好的保护作用。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仍然存在,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粘染病人的血液危险降低87%。虽然也有双层手套被刺破的现象,但双层手套同时被刺破则很少。此外,缝合用的实心针在穿过双层手套后其附带的血液量将减少95%。由于术中手套破损不易被察觉,双层手套能够预防医务人员的手与病人血液的直接接触。双层手套临床;应用的弊端是手的舒适性、敏感性和灵活性下降。
二、锐器损伤预防措施
(1)注射器针头:工作人员在使用注射器操作后习惯回套上针帽,是造成刺伤的重要原因,尤其在忙碌的工作时,仓促的回套针帽,容易发生针刺伤。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要求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立即并小心地处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早于1987年在全面性防护措施中就提出:禁止用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法。目前国内已有大部分医院执行禁止回套针头的保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是降低针刺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于锐器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