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中的“小妇人”
耿敬北 前言
1868年《小妇人》出版之后,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赢得无数读者的心,尤为青少年所喜爱。《小妇人》似乎有着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一百多年来,一代代美国少女们就是读着《小妇人》长大的。
结果。以上所有这些成果无疑是尝试经验带来的内化品质的外显结果。
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对其所生活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他们渴望去尝试一切可能获得经验的东西。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奥尔科特正是利用了儿童这一主动尝试的心理特征,在作品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四姐妹自发的主动尝试,艾米的艺术实验、乔的文学实验和梅格的婚姻生活无疑是马奇姐妹在事业和婚姻爱情上对他们各自理想的大胆尝试和探索。这种尝试让她们对周围的世界和自我有了真实的了解,从幻想中回归现实,越发坚强、自信、成熟,更加接近她们理想中的“天国”了。
二、被动承受中的“小妇人”
杜威认为,当我们经验某一事物时,我们对这个事物有所作用,同时也承受和遭受这种作用的结果。当生活环境作用于有机体即人的时候,人将处于被动的经验当中,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马奇四姐妹对各自的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自信,然而在她们主动尝试的同时,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又往往让她们措手不及。不过,这种被动的经验带来的教训确实是有益的。一般文学作品中的挫折和遭遇描写往往给读者以痛苦、凄凉的感受,从而达到对人物悲惨命运的渲染效果。而《小妇人》中对人物磨难的描写却给人以舒适的美学感受,作品中的四姐妹并未因此而备受煎熬,相反,她们表现得却是那么从容。这种从容的美感不能不归咎于奥尔科特本人对人生中美的体验和感悟。奥尔科特虽与杜威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奥尔科特对成长的理解与杜威是如此的相似。她非常重视被动的承受和遭遇在个体成长中的促进作用。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对“贝思发现华屋很美”、“艾米蒙辱”、“乔和魔鬼相遇”、“梅格初涉名利场”等章节的安排看似彼此独立,毫无连贯性,实质上都是奥尔科特巧妙的谋篇布局中必不可少的。奥尔科特在自己
少年时期的各种生活经历让她明白成长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被动的遭遇是不可避免的成长环节。缺少了这个环节,作品中“小妇人”的成长必然是残缺不全的。马奇姐妹在经验r家庭磨难、事业坎坷、爱情和婚姻挫折等各种被动的人生经历之后,不再那么胆小、自私、冲动、贪图享受、爱慕虚荣了,而是逐渐成长为独立自强、自我约束、关心他人,具有责任心、同情心和完整健康人格的“小妇人”。
三、反思中的“小妇人”
《小妇人》中充满了清教主义色彩。清教思想主张自律和内省,马奇姐妹每天吟诵母亲圣诞节所送的指导手册,不时进行自省反思,这正是清教徒重视精神生活和严格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的体现。而重视经验哲学的杜威认为,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经历中的事情,思维是深化下去的经验,经验的意义便是思维。所谓思维与反思,就是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找出某一行动和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及它们是怎样联结的。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的相通之处,即都对反思给予
经验中的“小妇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