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义
定义: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
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有旋律,口头唱。民歌有时有乐器伴奏,有时没有乐器伴奏。民谣吟诵,没有曲调的作品。
《毛诗故训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民间歌谣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
劳动说
宗教说
模仿说
天性说
梦幻说
灵感说
鲁迅:“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三、民间歌谣的类别
朱自清:十五种
音乐、内容、形式、风格、作法、母题、语言、韵脚、歌者、地域、时代、职业、民族、人数、效用
语言:吴歌、粤讴
地区:长安谣、京师谣
时代:周时谣、汉时谣
歌唱者职业:田歌、樵歌、牧歌、渔歌、采茶歌、夯歌
周作人:六大类
情歌、生活歌、滑稽歌、叙事歌、仪式歌、儿歌
钟敬文: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一)按思想内容分
专门伴随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或计算工作量的作用。
《礼记》: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呼耶许。
《淮南子·道应训》:举重劝力之歌。
号子:
歌声与劳动节拍极为和谐一致,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此举。
四川《抬工号子》上坡时:啰个啰尔喂。
抒情式劳动歌:
一、触景生情,演唱一些带有风俗特征或者爱情内容的歌词。
石头抬到那里去,抬去修了檬子儿桥,檬子儿桥来修得好,两个狮子比人高。
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二、一些劳动歌里唱的是历史和传说故事。
发展过程:呼声变创作
艺术特点:强烈的节奏感
在原始人类的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
原始人类经常期望大自然的“精灵”能帮助自己发展生产,于是就出现了向大自然呼吁、诅咒、祈祷之类的原始仪式歌。
随着阶级的产生,人们又觉得“精神”与“灵魂”的力量是不相等的。人们又分化出作为宗教意识出发点的”神“。
除咒语外,又出现了娱神驱魔、折福禳灾,招魂祛病之类的仪式歌。
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就其艺术形式而言,固定套式,不即兴创作。
诀术歌
一种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咒语、祛病禳灾的歌诀
(2) 节令歌
用在与节令有关的各种民间节日庆祝和祭祀仪式中的歌,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多由农事活动决定。
(3) 礼俗歌
男婚女嫁、贺生送礼、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
(4)祀典歌
重大祭祀和庆典时念唱的祈祷性的歌。民间祀典通常与节令结合。
猜
采人参时,对其大喊:棒槌,站下!
蜡词: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祭灶歌:一棵白菜一棵葱,打发您老上天宫。您老对给他老说,就说我老活不成。
酒礼歌:人人坐到老,个个都健康,家家装满十二仓谷子,长寿到一百廿岁。
诀术
节令
礼俗
祀典
《撒帐歌》(广西):妇女向洞房的床上撒枣、栗子、花生等。同时唱:
“撒帐东,床头一对好芙蓉;
撒帐西,床头一对好金鸡;
撒帐北,儿孙容易得;
撒帐南,儿孙不打难……
五男二女,女子团圆:
床上睡不下,床下打铺连。
床上撒尿,床下撑船。”
赞美新人夫妇和美,祝愿他们多子多福。
上头时梳头婆边梳边说喜话,在澳门一般的喜话都为三句: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
船民、渔民,又有另一首相对详细的“上头谣”:一梳梳到夫妻从头到尾,二梳梳到夫妻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夫妻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夫妻荣华富贵,五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男家以小船接新娘。新娘在挂了红布长条的花伞下,过船到男方的船上来。新娘平时光脚,结婚时穿袜子,但不穿鞋,以免把男家踩低。婚礼多在午夜举行,新郎去新娘家迎亲时要下跪听岳母训话。“过大礼”和向长辈奉茶时不用跪,双手捧到长辈嘴边即可。
婚礼上新娘还要“唱四句”:手持茶盘家过家,有钱人女落在穷人家,功夫要做不在话下,做人新妇要服侍老人家。
民间文学-歌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