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属成本1
2、计算甲产品与乙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b
甲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6+4+3=13元
乙产品的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差量收益 = 400元
结论:
自制方案即使考虑了专用固定成本以后,
其预期成本仍比外购方案低400元,
故采用自制方案较优。
案例三:半成品、联产品或副产品 是否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注意:
1、半成品或联产品进一步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不
论是变动成本或固定成本,在决策分析中均属
于无关成本,不必考虑。
2、问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半成品或联产品在加工后所
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所追加的成本(可分成本)。
3、副产品是否需继续加工的决策,只要分析研究副产
品进一步加工后的销售收入与节省废料处理费之
和,是否超过 “可分成本”
例1
假定某公司每年生产甲半成品10,000件,
销售单价46元,单位变动成本20元,
固定成本总额150,000元.
如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为完工产品乙,
则销售单价可提高到80元,
但需追加单位变动成本23元,
专属固定成本80,000元.
要求为该公司作出是生产半成品甲,
还是进一步加工使其成为完工产品乙的决策分析。
解:差量收入:
完工产品乙 - 半成品甲
=(80x10,000)-(46x10,000) =340,000元
差量成本:
完工产品乙 - 半成品甲
=[(23x10,000)+80,000]-0 =310,000元
进一步加工成为完工产品乙而非半成品甲的差量收益=30,000元
结论:
从以上计算的结果可见:把半成品甲进一步加工为
完工产品乙再行出售的方案较优,因为它比直接出
售半成品甲的方案可多获利润 30,000元。
例2:
假定某公司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可同时生产出
甲、乙、丙、丁四种联产品,其中甲、乙两种联产
品可在分离后立即出售,亦可继续加工后再行出
售。其有关产量、售价及成本的资料如下:
联产品名称
甲产品
乙产品
产量
10,000千克
4,000千克
销售单价
分离后
2元/千克
6元/千克
加工后
5元/千克
10元/千克
加工前的联合成本
14,000元
20,000元
加工过程中
追加的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
2元
5元
专属固定成本
5,000元
1,000元
要求: 为该公司做出甲、乙两种联产品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工的决策分析。
解:甲、乙联产品差量分析表(见书219页)
结论:
1、甲联产品已分离后继续加工再行出售可
获得较多盈利(5000元);
2、而乙联产品则以分离后立即出售的方案
较佳,因为若继续加工再出售反而
要损失 5000元。
三、贡献毛益分析法的意义及其应用案例
贡献毛益分析法: 通过对比被选方案所提供的“贡献
毛益总额”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专门方法。
注意:
在决策分析时,必须以备选方案提供的贡献
毛益总额的大小,或单位工时(机器小时)
所创造的贡献毛益的大小作为选优标准,决
不能以产品提供的单位贡献毛益的大小来判
断方案的优劣。
案例一:开发哪种新产品的决策分析
例1:假定某公司原设计生产能力为100,000机器小时,
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70%,现准备将
剩余生产能力用来开发新产品A或新产品B。老产
品甲及新产品A、B的有关资料如下:
摘要
老产品甲(实际数)
新产品A(预计数)
新产品B(预计数)
每件定额机器小时
80
60
40
销售单价(元)
84
60
58
单位变动成本(元)
78
50
51
固定成本总额(元)
25,00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作出开发哪种新产品较
为有利的决策分析。(前提:以销定产)
解:由于该公司在生产能力有剩余
专属成本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