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
授课时间: 班级:高三(6)班授课人:颜娟娟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掌握表达技巧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2、掌握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掌握表达技巧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由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实”与“虚”。(投影图片)
画面上一径山泉从上至下汩汩流淌,几尾小蝌蚪在欢快地游动,可是齐老却给它取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为什么?因为从眼前的蝌蚪他想象到不久的将来它们将成长蜕变,游出这十里山泉,留下蛙声一片,蝌蚪为实,蛙声为虚,虚实结合,巧妙地丰富了画面的意境和内涵。
历年高考题回顾(投影)
2004 全国卷
《陇西行》陈陶
诗歌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005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2006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张籍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008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010广东卷
《望江东》黄庭坚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2011湖北卷
《登城》《望湖楼晚景》比较鉴赏
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2011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杜甫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从历年高考考题的回顾可看出两点:一是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二是考察表现手法越来越趋向于综合考察,往往在一句诗中不只运用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提问中往往不直接点出手法让你分析,而是要求学生具备辨别分析的能力。
三、回顾诗歌表达技巧(课件与学案同时展示给学生)
记叙、议论、说明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借古讽今
托物言志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等。
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复、互文等
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烘托)、渲染、象征、抑扬、联想、想象等
篇章结构、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过渡照应、悬念、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先扬后抑、以景结情等
注:诗歌的表达技巧大致按以上四个方面来划分,这四个方面划分并不严格,例如修辞方法中的衬托也是一种表现手法。此外,必须说明的是所有的描写方法亦可理解为表现手法,只要问题涉及到表达技巧或表现手法,就主要从表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考虑。
四、回顾答题技巧P54
五、重点学习虚实相生的表达方式
(一)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即一个是眼中所见,一个是脑中所想。
(二)辨虚实(投影)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
公开课《亦真亦幻虚实相生》教案及应用汇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