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1956年间,北约盟国进行了长
95式自动步枪(18张)
达10年的口径论战,×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2/9
研制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盟国的军用步枪型号杂乱,~1956年间,北约盟国进行了长
95式自动步枪(18张)
达10年的口径论战,×51毫米步枪弹作为北约的制式枪弹,称为全威力枪弹。而苏联则坚持走中间型枪弹的道路,×39毫米枪弹,。62×51毫米步枪弹的M14步枪后不久,到了1960年代,,并在越战中充分体现了小口径的优势。在美军单方面换装的情况下,,前苏联悄然推出了5。,,.
研制过程
在小口径步枪研制初期,由于我国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苏关系恶化,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一条自己的小口径发展之路。国际小口径步枪的发展引起了我国的注意,在美国刚刚开始研制小口径步枪的同时,中国的轻武器专家就曾提出过小口径的问题,。
1970年,在中央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研制我国小口径步枪的思想。
1971年3月,总后装备部在轻武器科研工作会上确定开始研制我国的小口径弹/枪系统。随后一场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小口径步枪论证工作开始了。由于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小口径论证是在“一窝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在全国有8个会战组从事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开始论证的口径有5种,、、、,科研工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因此小口径的论证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徘徊之中.
1975年,总后决定成立专门的轻武器科研论证机构,组建了轻武器论证研究所,小口径步枪的论证工作开始走上正轨。1978年,在集合各方论证成果的基础上,我国正式决定小口径自动步枪采用5。8mm口径。小口径枪弹其重量小、初速高,在一般的步兵战斗距离内有足够的杀伤力,并且在负荷下可提高携弹数量。
2/9
1979年2月,中央军委以[79]军字第2号文件批准立项研制,我国由此正式开始了5。8毫米口径枪械的研制工作。但是,我国应选择什么口径的争论并没有停息,军内外不少人主张仿制美国的 5。56毫米口径或前苏联的5。45 毫米口径步枪,认为这样有利于外贸出口,,,一直拿不出好的设计方案.
中国95式突击步枪模型
1982年7月,军队首长指示,“我军小口径枪族系统应尽快研制定型,早日装备部队”。为加快研制进度,经研究决定,先在81式7。。。
1985年,总参、科工委发出“359号”通知,要求“从作战使用任务和我国国情出发,
95式枪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