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刘艳丽
职业风险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7个城市)暴发的非典型肺炎中共有792个病例和31人死亡,约标准预防与隔离技术刘艳丽
职业风险
2002年11月到2003年6月,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暴发流行。---(7个城市)暴发的非典型肺炎中共有792个病例和31人死亡,约30%是医务工作者。
职业风险
研究表明,调查中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感染率最高。
职业风险---针刺伤
通过被空心针损伤后经血感染的危险大约为:
HBV6-30%,
HCV3-10%,
%。
洗手、戴手套、戴眼罩口罩、小心利器刺伤、穿防护衣和进行屏蔽,适当的处理污物。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洗手和小心利器刺伤。
职业风险---普遍预防措施包括:
职业感染---传染给病人
另一项调查又显示,医护人员感染了经血传播疾病后也可以通过医疗过程传播给病人,
双向防护-新的隔离预防
医疗实践再次告诉我们,仅自我防护还不够,尚须考虑病人,也就是需要双向防护的新的隔离预防指南---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他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1)洗手: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我国卫生部规范中要求:要有洗手设备和正确的七步洗手法,医疗护理活动前后等情况下认真的洗净双手。
内,外,夹,攻(弓),大,力(立),丸(腕)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2)手套:
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
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血标本的处理:
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的试管内,用密封的容器送到化验室,以防止标本在转送过程中溅撒到外面。手持化验标本时应戴手套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一次性使用的部件应弃取。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7)被服:
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在某种意义上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清点扰动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8)职业健康安全:a、若要人为去除针头时,应使用任何其他技术和可用器械设备,有准备、有计划的保护针套或去除针头。
⑵刺伤事故的预防原则包括:
①无论使用与否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②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③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④禁止针等锐器物盖帽;
⑤使用者必须将使用后的针等锐器物放入专用废弃盒内。
WHO对安全注射器的定义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对卫生保健人员不构成任何危害;
注射产生的废弃物不对社会构成危害
自毁不等于安全;
安全式应包含自毁式
未使用前状态
防自锁卡片
特殊的橡胶活塞
穿刺圆锥体
密封圈
使用完毕状态
使用完毕状态
回拉推杆注射针自动回缩到筒内
减少污染
保护操作者不受意外伤害
折断推杆
使注射器失去再使用意义
使用完毕状态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
c、在需要使用口对口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并应将复苏的设备装袋备用。
9)隔离室对可能污染环境的病人放置在专用的房间有助于维持适当的卫生或环境的控制,但是专用房间不是有效时,应与感染控制专业协商病人的放置或其他的选择。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隔离室
标准预防措施包括:隔离室
隔离室应具备的条件:a、房间内应保持负压;b、每小时换气应在6-12次;c、空气在排除室外或流向其他区域之前应经高效过滤处
标准预防隔离技术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