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征文(8篇)
三国文化征文1
赞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由于太长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于地下而被人遗忘。但直到如今,三国的历史典故仍会被人们反复提及。
三国文化征文(8篇)
三国文化征文1
赞许昌为“古都”,实在名副其实。这里是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寻根问祖之地。有的历史,由于太长远而消散于无形,只成了书里的符号;有的人物因深埋于地下而被人遗忘。但直到如今,三国的历史典故仍会被人们反复提及。而一部120回的三国,就有51回发生在许昌,172处提到许昌。许昌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踏上许昌这片土地,便如走进了三国故事里。魏都宾馆、建安大道、魏武帝广场……在这里,三国余韵浓抹,俯首皆是三国故事,历史传奇。“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春秋楼----彩塑的是关羽的坐像,关公傍烛拈髯观书,形态逼真。看到那已燃不起来的烛光,我想起了民间传奇,关羽要夜读《春秋》,二位皇嫂要做针线,曹操却派人只给他们送去一根蜡烛,企图乱其礼数。关羽大义凛然,抽出宝剑,把蜡烛劈为两半,分开使用。从今,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就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许昌州官曾题诗赞颂关羽美德:秉烛中宵暂避嫌,宅分两院亦从权。依曹不久仍归汉,留得英风在颍川。
然而让我震撼的,是“关羽诗竹碑”。关羽在曹营,一心想着刘备,就画了一幅竹子图,挂在春秋楼内,表示他的忠贞。乍看,一株株的竹子,临风摇曳,再看,竹叶的穿插疏密,都像是着意安排的,认真看,飘洒的竹叶竟组成了一个个的文字,顺着竹势念下去,是一首五言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谢。”有人说,当时的曹操未看出此诗,我想足智多谋的曹操确定看出来了,人们只看到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却没有看到曹操疼惜人才的博大胸怀。
在许昌,三国遗迹许多,需要你亲自触摸。
三国文化征文2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叙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很多的军事谋略,加上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珍贵的!。《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洁:“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慎重,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由于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文化征文3
《刘皇叔三顾茅庐》主要讲:徐庶临死前向刘备推举诸葛亮,刘备深信诸葛亮是一个贤才。刘备、张飞、关羽三人第一次去找诸葛亮,小童说先生从早上就出去了,不知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其次次,三人冒雪而行,小童说先生在堂上念书,到了堂上,先生的弟弟诸葛均告知刘备他二哥诸葛亮被朋友邀去游玩,于是刘备留了一封书信给诸葛亮;第三次去了诸葛亮正在午休,三人便在外面等待,诸葛亮醒了,立刻接见了刘备,跟他讲解了天下大势,刘备不仅了解了天下大势,还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
这篇文章让我得到的启发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行以放弃,有时可能就是这一个放弃,让你失去了胜利的
三国文化征文(8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