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教案
上课时间
2013年10月14日第6周
上课节次
1次
课型
理论
课题
第二讲大同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和对中》在儒家思想体例中的地位;了解“
《大同》教案
上课时间
2013年10月14日第6周
上课节次
1次
课型
理论
课题
第二讲大同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和对中》在儒家思想体例中的地位;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价值
教学方法
讲授法、互动法;多媒体
重点、难点
“大同”社会提出的历史价值;“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板书或课件
版面设计
一、作者生平
《礼记》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后人所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
一些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真谛的发挥,即使有个别篇章是秦汉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内容也都是对先秦古制的追记,书中包涵古代礼制和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另外从治》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这些篇章处处体现出宗法制的原则和精神。《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把《礼记》中有关篇章联系起来考察,大致可勾勒出孔孟荀之间乃至秦汉之际儒家各派思想体系传承关系的轮廓。《礼记》为研究先秦儒学史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尤其是蕴含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富。儒家的礼学思想博大精深,从孔子首创礼学思想,经孟荀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体系大备。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含深邃的思
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是了解儒家的礼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创作背景
“大同”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宥》。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多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如曰:“颂论形躯,合乎大同,大同无己。”在这里,“大同”谓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是指“养心”应当“忘物”而言的。而破天荒用“大同”来状述“天下为公”这一理想社会的,则是这篇《礼运》了。
“大同”思想虽托为孔子首创,实际上是儒、道、墨、农各家社会学说的总结和发扬。它出现的时代很可能是战国末期或秦汉之际。其作者,很可能是个儒士。当时,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人们自然会向往那种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幸福的“乐土”。
四、课文讲解
让学生一人读一段。
①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②分析
第一段记述孔子阐述大同世界的来由。
第二段“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这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天下为公”,这是说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富包括进来)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这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是“贤”和“能”,“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能出众──用现代话来说,叫做“德才兼备”。“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
《大同》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