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分析
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它的被呈现的过程,只在于通过读者的再制造或再现来使得作品得到完善的表现。
"文学作品具有两级,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品的本文,审美极是由读者完2
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分析
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它的被呈现的过程,只在于通过读者的再制造或再现来使得作品得到完善的表现。
"文学作品具有两级,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品的本文,审美极是由读者完成的对本文的实现。"从接受美学来看,每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的核心,应当发生在作品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阅读期盼的相互作用之中。作品的实际位置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读者将自身置入于文本的历史视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凭借着自身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接受力气等期盼视野与文学文本开放对话融合,于是,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再制造过程,也是文本意义得以具体实现的过程。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中挖掘出来的,在作品未经阅读理解之前,作品仅仅是一种潜在性文本,有着相当的空白和未定点,这种状况就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只有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这些空白和未定点才能得到补充和完善,才能生成作品的重要意义。
文学作品反映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总同时是一个共同的世界,并且包括其他人的共在。这是一个存在着的世界,是在一个真实的无限的历史的世界里被作家制造出来的有意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生命存在就成为了其中的基本事实,文学的历史性在历时性的交叉点上显示出来,它的过去和它的将来成为了不行分割的结构因素,全部的世界都统一在文学期盼、记忆和建立作品意义的期盼视野之中。
3
所谓期盼视野,就是在读者进入阅读接受之前由于主体和客体、历史和现在、自我和他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心理已经形成了的某种认知结构和预期认知。这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预先估量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趣味、阅历、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因此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常常准备或影响着读者接受的方向和层次、水平和效果,所以也可以把它叫作阅读的前理解。
汪曾祺是一个很早就留意到小说自身主体性开放的作家,20世纪40年月起就开头强调小说"需要足够的空间,好让读者自己去从容来抒写"。晚年的他更加明确指出小说作者与读者的地位是公正的关系,读者是自由的,要让读者接近人物,这些主见与接受美学之间形成了呼应与共鸣。"汪曾祺认为作品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创作过程的完成,他信任接受美学,鼓舞读者的参与意识,主见文本完成后作者还可以连续想下去,读者也情愿和作者一样连续想下去,这样读者才能既得到欣赏的快感,也能得到思考的快感。"他在60岁时发表于1980年10月号《北京文学》的小说《受戒》,是一篇新时期引起文坛震动和读者猛烈反应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在接受美学"空白"与"同构"理论引导下的力作。
《受戒》表现了一个怎样的生活世界,它描述出一种怎样的人生意境,它又留下了怎样的"空白的艺术",它的意义毕竟在哪里,这些问题有没有可能再次引起读者的阅读爱好,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的范畴来加以熟识和分析。
4
汪曾祺说:"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觉,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受戒》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布满淳朴民风的水乡,人物形象便在水的背景中透露着清静和质朴的气息。
水是万物之本源,人的生命同样离不开水,对水的沉迷就是对生命本源的沉迷,汪曾祺那铭刻于心的水乡情结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汪曾祺在回答安妮居里安女士的问题时说过,"为什么我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这个问题我以前没有意识到过。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作者的家乡在江苏高邮,水灌注了他的童年。他从小就看水道,看船,看打鱼,与生俱来的水世界就成为了作者的生命本源,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作者作品的生活背景和生命基调。
"美的自然能唤起一种直接的爱好,即一种道德上的爱好。在自然的美的形式中发觉美,反过来又导出了这样的思想,即自然制造了那种美,凡在这种思想引起某种爱好的地方,就消逝了道德情操的陶冶。"自然与人物之间有着一种奇异的耦合性,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造化。我们在发觉自然美的同时,恰恰是读者心目之中存在着一种美的秩序与期盼。我们是在艺术中发觉读者自身
关于《受戒》的接受美学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