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内容摘要】宋代的米芾曾说“古真无大字明矣”。大字的发展上迄汉魏下至明清,宋代属于大字的探索期,技法并不完备。书法意义上的大字字径在唐代不过五寸左右,宋代又有所发展,但字径也不过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内容摘要】宋代的米芾曾说“古真无大字明矣”。大字的发展上迄汉魏下至明清,宋代属于大字的探索期,技法并不完备。书法意义上的大字字径在唐代不过五寸左右,宋代又有所发展,但字径也不过六七寸而已,直到明末才真正有了突破。
【关键词】米芾古真无大字字径
米芾《海岳名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老杜作《薛稷慧普寺诗》云:‘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是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①薛稷所题“慧普寺”,杜甫以为“蛟龙岌相缠”,米芾却认为“笔笔如蒸饼”,对同一件作品杜、米二人认识截然相反。其中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那就是宋代以前(包括宋代)“无大字”。
关于大字和小字的问题宋人论述最多,苏轼曾言:“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②黄庭坚也曾对大字小字的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兰亭诗叙》作为“小字”是“宽绰而有余”的代表,而先秦古器、蝌蚪文字,如《瘞鹤铭》《中兴颂》《峄山刻石》等,作为“大字”,堪称“结密而无间”的典范③。《瘞鹤铭》的字径不过五寸左右,这也就是宋人对大字概念的基本认识。米芾曾说:“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后经生祖述,间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见也。”④米芾认为“大字如小字者”,还没有人做到过。米芾本人也只言“吾书小字行书有如大字”⑤,并没有说自己能“作大字如小字”,就米芾的个性看,这绝不会是出于自谦的缘故。那么“大字”究竟难在何处,以至于让这位称雄一世的米芾也未敢轻言呢?沃兴华说得简洁:“米芾书风追求跌宕奇险,不会去考虑大字写得像小字一样,没有想过自然不会有发现,只能说是‘未之见也’。”⑥这显然是忽视了大字在米芾时期的特殊时代背景。米芾眼里什么算是大字呢?米芾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人们作“大字”的情景:“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⑦由此我们不难想见当时大字式微的境况。
对宋人而言,大字是一个棘手的新课题。对此,明代的王世贞有精辟的见解:“‘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此偏至之语,大须意会,不可典要。”⑧可谓确论。苏轼所处的时代使得他不可能对作大字有什么经验之谈,这是时代使然,本无复杂可言。米芾自以为是擅书大字的,他说:“(做大字)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⑨由于时代所限,米芾对大字的笔法并没有太准确的认识,他难以摆脱对小字的依赖,故其大字作品线条紧致内敛,锋芒毕露,俨然与其“无刻意做作”的宣言相左。从米芾的这段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得知另外一个信息,即当时已经流行榜书(大字)了,但米芾对其很不屑,说“自有识者”,这样说多少有些自我标榜的意味。米芾在笔法上崇尚晋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字笔法是相悖的,他一方面批评怀素“时代压之,不能高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

古代书法“大字”概念流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宝钗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