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工夫返先天(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有的修炼者,虽然懂得了“无心(念)”的重要性,但自身总是杂念、妄念不断,烦恼嗔恚不止,对此应如何解决呢?《性命圭旨》认为,同样应以“无心”与“无念”的原则克之,正如书中所说“只因一念后天工夫返先天(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有的修炼者,虽然懂得了“无心(念)”的重要性,但自身总是杂念、妄念不断,烦恼嗔恚不止,对此应如何解决呢?《性命圭旨》认为,同样应以“无心”与“无念”的原则克之,正如书中所说“只因一念之妄,现出万般形”(《顺逆三关图》),只要洞察烦恼性空,原本虚妄不实,这样,一切烦恼在心中就无立足之地了。作者告诉人们:“身同梦幻非真有,事比风云不久留。既能洞达须刚断,烦恼魔空过即休。”
“烦恼性空,勿为窒碍,观如梦幻,不用介怀。设使触景情动,如响应声,即应即止。若此,则烦恼尘劳,不待断而自灭”(第七节:引晁文元语)。
显然,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流动变迁之中的,烦恼妄念也是如此。如果修炼者能持“无所住心”,象行云流水一般对待外界干扰,那么,“竹密那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没有度不过的难关。不仅如此,修炼者应当深刻反省自己品性中固有的缺陷,对症下药,洗心革面,才能矫枉返正,回归真性。《性命圭旨》亦对此作出了精辟的指点,例如:“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第一节:引徐无极语)。“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同上:引佛印语)。“(妄念)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同上:引道玄居士语)。
在修炼层次逐步深入之后,有些练功者会产生一些奇妙的视听感觉,心中不免追逐留恋。对此,《性命圭旨》明确告诫:“此皆幻景,心莫受他。但行工夫,休证效验”;“此际须用‘虚空观’”。对于一些令人恐惧的幻觉体验,作者告之:“但正此心,魔自消灭”;“见怪不怪,怪自亡;见魔非魔,魔自灭”(均出自第八节)。《性命圭旨》认为,修炼无论到了什么层次,凡是有“我执”、“我见”存在的,都不能达到“与天地合德,与太虚同体”的至境。相反,“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作‘空’想,即是真空也;虽得定,不以‘定’为证,不作‘定’想,即名真定也”(第八节)。结合前文阐述即知,有心则失,“无心”乃得,讲的仍是一个道理。
从表面上看,《性命圭旨》倡导的多是“无心”与“无为”的修炼,好象不用花费什么气力。实际上,《性命圭旨》的作者郑重地提出了一个“一字法门”──“勤”。作者认为:“夫学道之士,不患不成,惟患不勤。苟能专精而勤,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第一节附《玉液炼形法则》)。“无为”不是懒惰,学道之士,离开勤修,也将一事无成。但既然深修“无为”法,其“勤”字就不同于一般有为法的“勤”字,作者亦作出了如是微妙分别──“心安真土,以诚以默以柔;气养浩然,勿正勿忘勿助。”(《真土图》;真土,指元神真意。第四节《天人合发采药归壶》说:“盖人身真意,是为真土”。另:《伍真人丹道大篇》说:“元神真意,本一物也”)。勿正,就是不要预期其效,这又是“有心”的表现。勿忘勿助,就是完全地合乎自然,如此修行,方能道随人意,渐入佳境。打个比方,勤修好比努力划桨,勿忘勿助好比把稳船舵,两者结合,才是“道法自然”,才是“冥心合道”的正修行。
《性命圭旨》一书,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先有为、后无为,修后天、返先天的渐法修炼思路。全书共分九节,前六节是“有为”法
后天工夫返先天(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