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pdf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万方数据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李树军年外交学院学报总第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考虑如何设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赋予“小康”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影响的古老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在世纪末发展的新目标,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康社会思想。今天,当我们纪念这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中,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对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及其深远的指导意义有着更深刻的体会。据考证,“小康”一词,最早源自《》:“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西汉时,作为孔门后学的经学家戴圣编纂《》一书,以孔子所言,把上古时代的黄帝、尧、舜所治理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理想的社会;及至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六君子”时,“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起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札,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⒖怠!盵在古代思想家眼里,“大同”是天下为公、路不拾遗、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对于历朝历代广大贫苦农民来说,“大同”只是美好而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摆脱贫困。过上小康子,生活比较宽裕,才是现实可行的目标。南宋学者洪迈在《》一书中也提到:“然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由此看来,小康概念源远流长。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状态。到了近代,康有为为推行变法维新,在托古改制的名义下,对儒家的小康社会构想作了修正。他依据《春秋》“公羊三世说”和《》中的“小康”、“大同”说,结合近代西方的进化论饨谎г海本摘要:文章从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形成过程与内涵、特色与指导意义三方面加以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关键词:小康社会;邓小平理论;现代化中田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螭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李树军,募,辽宁人,外变学院基础部剐教授。.——..籉
万方数据
外交学院学报在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同书》中将人类历史表述为三个递进阶段:第一阶段乃“据乱之世”,是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经济特征为“大农之世”,文化特征为“文教未明”,政治特征为“人主总揽事权”;第二阶段为“升平之世”吧秸撸小康也”渚锰卣魑!按蠊ぶ馈保幕卣为“渐有文教”,政治特征为“人主垂拱无为”;第三阶段为“太平之世”疤秸撸笸馈,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特征为“大商之世”。文化特征为“文教全备”,社会政治特征为“一切平等,贬及天子,无王可言”?涤形H为,“升平之世”就是“小康”社会阶段,“太平之世”就是“大同”世界阶段,他用资产阶级思想阐发了他的社会发展观,从而改造了古代小康思想。“大同一小康”说也在海内外华人以及日本等东亚国家中得到了较广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yj15108451
  • 文件大小293 KB
  • 时间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