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苏轼ppt.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印象东坡
与李白比,苏轼少了几分桀骜不驯,多了几分隐忍平和;
与杜甫比,苏轼少了几分痛心疾首,多了几分超然达观.
一、外貌印象
北宋李公麟《扶杖醉坐图》
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考证最为接近
身形相貌
身材颀长---苏辙“颀然仲与叔”
1、眉疏目朗---孔武仲说“紫瞳烨烨双秀眉”
2、颧骨高耸,两颊清瘦---《传神记》里面说什么呢“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上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
3、胡须不繁---宋代有一部史料笔记,叫《邵氏闻见后录》
秦观说“君子多乎哉”---苏轼回“小人樊须也”
“君子多乎哉”“小人樊须也”出自于《论语》中孔子的两句话。“君子多乎哉”是说孔子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孔子认为,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答案是不需要的。“小人樊须也”是他批评学生樊须的话,樊须要向孔子学习种庄稼,孔子认为执政者要善于抓大事,不应纠缠于具体事务,因此批评樊须是小人。秦观将“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偷换概念,解释为君子都是多胡须的,想和苏轼开个玩笑,而苏轼也不甘示弱,将小人樊须也这句话也偷换概念,解释为小人都是繁须的。这虽然不过是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两位大文学家广博的学识于敏捷的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
苏轼这一生不但饱偿诗书而且善交朋友,在这些朋友当中,既有手握重全的王公大臣,也有不名一文的田野农夫,当然苏轼交往最多的还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宋代的许多史料笔记中都记录了苏轼与朋友们的逸闻趣事。

苏轼---三白饭---刘贡父---皛饭---苏轼---毳饭
二、官场印象
苏轼在文人与民间之所以享有很高的声誉,其重要原因在于他把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常常化作调节生活的轻巧智慧。其实这种智慧也是苏轼为官之道的魅力所在,那么苏轼是怎样把这种智慧运用于官场之上的呢?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官场印象。

1、宋人的史料笔记《梁溪漫志》里边曾经说“至冷泉亭,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纷争辩讼,谈笑而办”。西湖边最好在下点小雨那就更好了,伴着西湖的小雨,看着湖面上浩渺的烟气,手底下不停地判,一会儿就结束了。心情既好,办公效率还很高。在西湖边办公这是他的一个习惯。
2、有一天,有一个偷税漏税的案子来了,当地官员押上一小老头,花白胡子,穿得特寒酸,背一个大包裹。来了以后啊,苏轼一看着包袱上写了一行字,写了什么呢?“翰林学士知制诰苏某封寄京师苏侍郎收”。这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苏轼不是原来担任的官就是“翰林学士知制诰”吗?苏轼寄给他的弟弟苏辙的这个大包裹,这就很纳闷儿了,苏轼没有寄过东西啊,再说这个官职名字也不对,他现在这个官职不是已经换了吗?这消息太不灵通了。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这个穷酸的、花白胡子的小老头是福建人,考科举老考不中,愁死了,这回又到京城要来考试,没钱啊,路费都没有,就是有路费到京城,你考试怎么着也得考上个十来天,这费用从哪来?同乡的人很可怜这老头,觉得一辈子为科举奋斗到今天,总要帮帮他,大家给他凑钱呐,买了两百匹的麻纱,聪明人给他出主意说,你这个麻纱很重要,你拿上这两百匹的麻纱,带到京城把它卖掉,哎,这不就有钱了吗?这办法是挺聪明,再底下一想也挺笨的。为什么呢?你要真是一路打着要卖它的旗号去的话,沿途的关卡抽税就给你抽光了,本来还能卖一千块钱,交税交上八百块,那你还卖个什么劲儿。这怎么办呢?老头儿觉得自己挺聪明,想个绝招,就是刚才那个条子上的事儿,就是说苏轼委托他把这两百匹麻纱,带给他的弟弟苏辙。这我是代人寄托东西的,对不对?我又不是做买卖,那人家看见就不会抽我的税对不对?这办法挺灵的,从福建一路走过来,没人让他交税,大家一看都知道苏学士,是不是?可老头儿呢,聪明得有点过头了,他跑到杭州来,还把这个东西给人家看,那当地的税务官员一看,我们杭州知州早都不是这个“翰林学士知制诰”了,而且他现在就在杭州,从来没听说过让一个人
从福建带东西到京师,去给他弟弟(送)麻纱?马上就带过来给苏轼一讲,苏轼勃然大怒,一拍惊堂木:搞什么搞?这老头才知道眼前这个官员啊,就是苏轼苏东坡。这个很麻烦了,你想,这真的是偷税漏税,而且一直偷着过来的,漏着就过来了。那么苏轼对这样一个既可气又可怜的老读书人怎么处理呢?他没有再拍惊堂木,他把这个包裹上的旧条子撕掉,拿了一个新的纸条子,提起笔来就写“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封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他这个要写得准确一点,因为他现在的官职已经变了嘛对不对?那你要给人家去带东西,你得有个具体的地址啊,京师那么大,他弟弟在哪儿住呢?住在竹竿巷,而且他弟弟的官职现在也变了,是翰林学士,所以叫苏学士。他把这个写好之后,又贴在了这个包裹上。他告诉这个老读书人,这个人叫吴味道,说老前辈啊,这回你背着这

苏轼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