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此诗写秋日登岘山所见风景以及因古迹而引起的感叹。发语平淡至极,至“水落”、“天寒”的索寂景色描写,诗意由平淡转入深沉,进而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变得凝重。此诗感染力极强,之所以能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或许在于作者所咏叹的“时间永恒、人生短暂”是古今中外无不同慨的自然法则。诸子:指同游的几位朋友。
孟浩然,唐代诗人,生平见前浙江《经七里滩》诗。
①代谢:新陈交替。②胜迹:著名的古迹。③“水落”两句写登山远望之所见:鱼梁洲因水落而显著,云梦泽因天寒而深沉。鱼梁,洲名,在襄阳附近汉江中,汉末隐士庞德公曾隐居。梦泽,即云梦泽,古代大泽名,今洪湖、梁子湖等湖泊,皆古云梦遗迹。
人事变化更替不断,古往今来连绵无限。山川大地留下历史遗迹,我辈又来登高临远。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晋人羊祜纪念碑尚在,读后令人涕泪涟涟。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以隐沦终老的著名诗人。孟浩然少好节义,壮年时曾在吴越漫游,四十岁时游京师长安,应进士不第,传说唐玄宗对他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稀”的诗句很不高兴。孟浩然求官不成,后归还故园,隐居襄阳鹿门山,心情十分矛盾,仕进与归隐两种心情交撞不已,“朱绂心虽重,沧州趣每怀”,可视为他自己内心的真实表露。孟浩然隐居林下,但与当时的官宦文士多有往还,与张九龄、王维、李白、王昌龄等有诗酬赠。孟诗“文采丰葺,经纬绵密”,写山水,抒襟抱,很是自然生动。李白当时称赞他“风流天下”,对他竟致到了“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的地步,可见当时影响之大。
诗中写的岘山,又称岘首山,在襄阳县南,是一名胜之地。山上有晋代镇守襄阳的羊祜的庙碑,是羊祜死后襄阳人民为纪念他的功业而建立的。羊祜在任时,常造访岘山,尝顾谓从事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岘山的羊祜的庙与碑的存在,说明羊祜并没有随着历史的古今代谢,而“湮灭无闻”,孟浩然对此情景,感慨万端,写下了这首情绪比较复杂而风格又比较含蓄的五言律诗。
孟浩然登岘山拜谒羊祜的碑庙,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无限的感慨都出自这个矛盾。他本人求仕不成,隐居襄阳故家,尽管自作放达,想多从隐逸生活中寻求仕途栖栖者所不能体验的乐趣,比如春夜里卧听雨摇花落,吟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暮色中闲看归人争渡,构思“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夜归鹿门山歌》)但是心中总还有一种不安,这就是当年在诗中写下过的愿望:“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此刻虽已隐居颇深,但仍有“端居”为憾之感;更为令其恨憾的是,“荷风送清香,竹露滴清响,欲取鸣
《与诸子登岘山》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