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革命的历史意义
苏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革命,创生了唯物辩证法这种新的方法论,它包
含“实践辩证法”、狭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实践辩证法开辟了将认
识看成“实践一认识”全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寻求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
一的方法论新境界狭义的唯物辩证法开辟了以“对立统一”为核心,真正全面联系
和运动发展地看待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新境界。历史辩证法开辟了在物质力量中
寻找历史动因,着眼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在“客观规律性与主体能动
性的对立统一”基础上揭示历史规律的方法论新境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践辩证法狭义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
作者简介:苏伟一,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授二级,重庆市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
思主义的方法论革命,创生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我认为,唯物辩证法有广
两层含义。广义的唯物辩证法,包含了“实践辩证法”,即以实践为载体,反映这种运动
见律,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思想方法;包含了狭义的“唯物辩证法”,即以
戋体,反映这种运动的普遍规律,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方法;包含了“历史辩证法”,
为载体,反映这种运动的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我还认为, “实践辩证法”是广义唯
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引导我们到达狭义“唯物辩证法”宝库的台阶;“历史辩证法”是
证法”的“应用‘哲学”’,也是对它的具体化。它们成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介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科学的思想工具。
仅对“实践辩证法”、狭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有关内容,尤其对其历
作一点阐述。
一
、关于实践辩证法
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突破了传统方法论看不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尤其是看不到认识对实践
系,因而找不到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联系桥梁,从而只能单纯地就认识而论认识的
莩,以创造性的“实践论”——将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置于实践基础之上、在实践基础上强
实践相统一的方法论,开始了哲学方法论的革命,为人类提供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
体、认识与实践等相统一的最基本的桥梁。
· ·
《马克思主义研究》年第期
,
开辟了将认识看成“实践一认识”全过程的哲学方法论新境界。
旧哲学方法论看不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将认识与实践这两个组成广义认识全过程的环节割裂
开来,将单纯的、狭义的认识,即人的感觉与思维,当成广义认识的全过程。经验论和唯理论甚至
还将单纯的认识中的某个阶段,即经验认识或理性认识,当作认识过程的全程。康德、黑格尔与费
尔巴哈虽然都力图将经验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但也都认为,到了理性认识阶段认识过程就完
结了。这种就单纯的认识而论认识的片面性,使旧哲学方法论找不到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真正基础和
桥梁。从经验论者到康德,找到的基础是人的心灵——具有感觉、思维能力的心灵,认为感觉、感
觉基础、“先天认识能力”基础上的经验认识乃至“知性认识”,就是沟通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
的桥梁。当然,我们知道,这必然陷入不可知论,不能完成为科学提供普遍必然性依据的哲学使命。
费尔巴哈将人的心灵放大为人“本身”,也无济于事。从唯理论者到黑格尔,找到的基础是各种客
观精神,认为这些客观精神与人的理性是一致的,人的理性思维乃至于“辩证思维”,就是沟通主
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桥梁。当然,我们知道这必然陷入独断论,也不能完成为科学提供普遍必
然性依据的哲学使命。
而马克思主义破天荒地指出:“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这样,将思维与实践连为一体,就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在实践的
基础上统一起来,也就是说,将认识过程“延长”为作为统一体的“认识一实践”过程。更具体地
说,就是将人的感性与理性,人们归纳的思维与演绎的思维,都纳入统一的认识一实践过程,使它
们都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一个阶段。并且,使它们都建立在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
都融入不断实践的过程之中,既说明了感觉与理性思维的来源,也提供了证明认识自身——无论是
经验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从而,真正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
真正完成了科学提供普遍必然性依据的哲学使命。
旧哲学方法论之所以落后,就在于找不到“实践”这座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因而都是在主观世
界范围内兜圈子,跨不过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深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架起了“实践”这座
桥梁,便能够跨
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革命的历史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