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
闻雁,是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内心感触,而所作的一首诗。
闻雁
作者介绍: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
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简介:
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动乱年代里,在宦海沉浮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出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的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背后”隐现着时代乱离的面影,蕴含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背景】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下个不停的淅淅沥沥的秋雨,益发感到夜的深沉、秋的凄寒和高斋的空寂。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不免要触动远宦者的归思。韦应物家居长安,和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遥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递之感;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已、悠然不尽了。
了解诗意:
故园眇河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的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
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简评: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赏析古诗
首句直抒胸臆,一个“渺”字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哀、凄凉;
第二句借景抒情,其中“秋雨”以绵绵不绝、淅淅沥沥的雨来衬托诗人一言难尽的愁思,渲染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气氛,“高”字更体现出诗人的孤独。
全诗语言纯朴,自然含蓄,耐人寻味,主要表达了远宦思念家乡的情感,也蕴含了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结尾留下广阔的空间,引读者自己去思考,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中心意思:
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写了远宦思乡之情,蕴涵着诗人对动乱时代的苦闷感受。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寄声欲问塞南事,唯有年年鸿雁飞。·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大雁——孤独、思乡、音信
池鹤
[唐]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
乱群鸡里有风标。
低头乍恐丹砂落,
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
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闻雁 池鹤 迎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