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说明自己即
2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说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哀,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
3
坚决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末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做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假设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正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土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
3
抚慰,他快乐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开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土。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陆游、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爱国诗篇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2、教学?示儿?,教师可从陆游临终遗愿导入课题,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这位爱国诗人遗嘱的感人之深。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
,可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在这个根底上来读课文,对杜甫的喜欲狂可能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3、教学这两首诗,还是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可让学生参看注释并联系上下文先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在学生熟读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从悲字学生可能体会到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从后一句中可能体会到诗人对收复失地寄予的无限希望。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快乐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快乐。
4、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冲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可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5
middot;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可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
2022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