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 广西❤是一片充满歌声的土地
这里汇集着许许多多少数民族的歌声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用汉字记越音所录春秋战国时期的《越人歌》。经学者考证《越人歌》为古越语,其语法结构、语音格律等均与今壮、侗语相近,当属壮侗语各民族歌谣之源。
《周礼·春官》所载“四夷之乐”。经学者考证,“四夷之乐”中的南方之乐曰“任”。现广西东部流传的瑶族《盘王大歌》中有一套曲目叫《七任曲》,这套七任曲与周代的“四夷之乐”中的“任”有密切关系。
因此,可以说,广西少数民族的歌谣,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周代、春秋战国时期,实际存在可能更早。
古往今来
唐宋以来,有如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清人闵叙《粤述》、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都记载了瑶族“踏歌”,清人赵翼《檐曝杂记》等分别记载了“趁墟唱歌”、“群歌”等等,其中明人邝露《赤雅》所记“浪花歌”与清人陆祚蕃《粤西偶记》所载壮歌更为突出,前者细致地描述了壮族“歌圩”活动的情景,后者详尽地论及壮歌与俍歌“五言八句十二唱”(即
“勒脚歌”)的结构与“腰脚韵”的艺术特色。
由是可知,今日广西少数民族歌谣的基本格式及其特征,至少在明、清时代已基本定型。
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创世古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天地万物起源的解释,也都有自己神话的体系。对于没有文字的广西少数民族而言,节奏韵律鲜明的歌谣最便于口耳相传,因而也是承载、记忆民族历史的最有效手段。在广西,壮、侗、毛南、仫佬、水、瑶、苗、彝、仡佬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古歌。
叙事长歌——壮族叙事长歌《莫一大王》流传于广西西北部和中部壮族地区。在壮族民间,莫一大王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壮族叙事长歌《莫一大王》叙述了莫一从吞珠-抗粮-当王-压日-赶山-种竹育兵-射箭-扎草造兵-砍头到变蜂的神奇经历和他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斗争。那坡县彝族民众在祭祀活动中,常在铜鼓上摆上祭品,唱叙表现民族迁移历史的叙事长歌《昆仑歌》《金竹生彝王》《金竹情》《开田插秧》《彝家造铜鼓》等。
男女情歌——见面歌、试探歌、赞美歌、定情歌、别离歌……男女青年通过唱歌交流感情,谈情说爱,直至唱定终身,是传统广西少数民族爱情生活的一大特点,因此历来有“倚歌择配”的说法。这种聚会对歌、交情会友的习俗,渗透于广西各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和节日当中。
礼仪风俗歌——在生活歌化的传统广西社会,最典型的场景当是人们在群体劳动、赶圩做客、路遇休闲和互访聚会中的歌唱活动。这是人们表达友好情意的重要方式,堪称“以歌为礼”。
壮族嘹歌
壮族嘹歌为著名的壮族长篇古歌,它是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后由壮族文人加工和删改再用古壮字记录并在格式上作了适当规范的歌谣集。它是一种五言四句体的壮歌,,包括《三月歌》《日歌》《夜歌》《入寨歌》《唱离乱》《建房歌》《散歌》7种,内容极为丰富,有山川景物、农耕工艺、民情世俗、恋情婚嫁、事件人物等,反映了壮族的社会、历史风貌,抒发了人们的生活情感,被认为是壮族古代原生态百科全书。
唱山歌的黑衣壮
黑衣壮是广西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他们最擅长唱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便集于村头寨尾,以歌代言。按不同的声调分,可分为"虽敏"、"尼的呀"、"论"、"春牛调"、"请仙歌"和"盘锐"六大种类约一百六十多套。代表性曲目有《虽待客》、《论造》、《酒歌》、《盘歌》、《祭祖歌》等。其中,"尼的呀",是广西那坡壮语里"好的呀"的意思,在黑衣壮生活地区流传的民歌中是常用的衬词。"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明丽,艺术魅力独特,已经成为壮族音乐的标签。《山歌年年唱春光》属于"尼的呀"山歌。世界上只有壮族人民以歌为图腾崇拜,以歌仙刘三姐为自己民族的“偶像”。世界上,也只有广西的山歌多声部的数目最高,二声部、三声部等等都有,最高声部世界其他地区都没达到,这一发现令世人惊叹。
《酒歌》
《山歌年年唱春光》
《三月歌》是壮族嘹歌的重要长歌。《三月歌》描写初春时节,壮家青年结伴来到青山旁、泉水边、树荫下、花丛中,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找“北满”的欢乐景象。当人们流连忘返之际,春雨喜降,雨水入田,紧张繁忙的春耕季节来到了,人们纷纷赶回家中,修农具、运肥料、犁田地、播种育秧。紧张的劳动,更激起人们歌唱的热情,他们边春耕,边唱歌,一直唱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
《建房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描述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长歌。《建房歌》记述了一男青年帮助女恋人建筑新房的过程,从巡山伐木、买牛踩泥、打砖烧瓦、平基安磉、立柱架梁、盖瓦开窗,一直到新房落成,搬进新居。《献歌》是壮族嘹歌中一部追求婚姻自由的赞歌,它描写一对自幼被父母包办、已各有其主的童婚青年,路上相遇,邀唱《献歌》,通过互相赞美、互表爱慕,几经交往,产生爱情。不料事情败露,受世俗非议,又遭家人打骂,直到送官府治罪、
广西民族风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