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敬酒礼仪和饮酒习俗文化
蒙古族饮酒习俗-奶酒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时必有酒。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蒙古族给孩子起名、举行剪发仪
蒙古族敬酒礼仪和饮酒习俗文化
蒙古族饮酒习俗-奶酒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有酒。酒是表达礼仪的佳品,祭敖包、祭奠、婚丧、得子、寿诞时必有酒。酒是相聚喜庆的首饮,故人重逢、宾客造访、家人团聚以酒表达情谊。蒙古族给孩子起名、举行剪发仪式时,都要以酒和手把肉款待亲朋好友。孩子的父母也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表达谢意。从求婚到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酒是不可缺少的。蒙古族在正式婚礼之前,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这时,小伙子拜见姑娘的父母后,敬献洁白的哈达,敬酒唱《求婚歌》,表示求婚的意愿。求婚过程中,酒是表达意愿的媒介。举行婚礼期间,两位新人向客人敬酒,表达谢意和敬意。饮酒和敬酒也体现着蒙古族传统的尊老敬长美德。每逢酒席,年轻人都要给长辈敬酒,并须用双手敬献,把酒作为礼物赠送时,只送给长辈。过去讲究年轻人不在长辈面前饮酒。在祭祖先或葬礼的过程中,用酒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之情。蒙古族人在结交知己朋友时,双方要共饮结盟杯酒,用装饰有彩绸的精美牛角嵌银杯,交臂把盏,一饮而尽,永结友好。
蒙古族接待客人讲究礼节,欢迎、欢送、献歌、献全羊或羊背等都按礼仪程序进行,程序中都要敬酒或吟诵。一般敬酒礼仪如下:敬酒者身着蒙古族服装(头饰、蒙古袍、腰带、马靴),站到主人和主宾的对面,双手捧起哈达,左手端起斟满酒的银碗献歌,歌声将结束时,走近主宾,低头、弯腰、双手举过头顶,示意敬酒;主宾接过银碗,退回原位;主宾不能饮酒的,要微笑表示谢意,以右手无名指沾酒,敬天(朝天)、敬地(朝地)、敬祖宗(沾一下自己的前额),施礼示敬或少饮一点;主宾饮毕酒,敬酒者用敬酒时的动作接过银碗,表示谢意;向主宾敬酒完毕,按顺时针方向为下一位客人敬酒或按主人示意进行。
蒙古族把酒当成饮品之首。斟酒以满为敬,这不仅是好客的反映,更是一种祝福的表现。敬酒时,讲究着装整齐,用双手敬献或用右手,恭敬虔诚地给客人连敬三杯酒,三杯各有说道:第一杯是感谢上苍恩赐我们光明,第二杯是感谢大地赋予我们福禄,第三杯是祝福人间吉祥永存。
蒙古族有客来必热情款待,宴饮必备各种酒,献上纯净的马奶酒和各种肉、乳食品。主人和客人必须畅饮,男女杂坐,更相酬劝不禁,客饮若少留涓滴,则主人更不接盏,见人引尽则喜,必大醉而罢。他们认为,客醉,则与我一心无异也。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的位置。客人不走,家中年轻媳妇不能休息,要在旁听候家长召唤,随时斟酒、添菜、续菜。
蒙古族饮酒习俗-敬酒
遇到尊贵客人时,敬酒要实行德吉拉扎节:主人拿来一瓶酒,酒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用右手指蘸瓶口上的酥油往额头上一抹,客人依次抹完,主人才拿杯子斟酒敬客。客人这时一边饮酒,一边说些吉祥话或唱歌。牧民招待客人喝茶叫浅乌,当主人给客人敬茶时说声浅乌,客人如客气说不喝,主人则以为客人不喝或不好喝,就不再给了。
蒙古族的酒文化中,酒和歌总是相伴的。美酒和歌声是草原人款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婉转的歌声融入酒香,让人心旷神怡;醇香的美酒融入深情的歌声,让人开怀畅饮。在歌声中举杯,在饮酒中欢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蒙古族酒文化的魅力。蒙古族在酒席上唱的祝酒歌数不胜数。《金杯银杯》激越优美、热情洋溢、节奏欢快。《银杯》展现了蒙古族高雅的礼节和深情厚谊。《宴会歌》表达了举杯同庆的心愿,让人们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请喝一杯马奶酒》既反映了草原人的真诚,又赞美了家乡的吉祥圣洁。这些歌,给人愉悦、舒畅的感觉。一首首优美的祝酒歌,让人们沉浸在歌声中,即使不饮酒也会被歌声陶醉。
蒙古人对长辈和客人极为尊重和热情,所以当长辈和客人上马、下马、进门、迎接、送别时,都要敬酒,有时还要唱上一段精彩的敬酒歌。例如送客人上马时,要敬上一杯马镫酒,祝愿客人喝了酒后腿上有劲,一路顺风。
蒙古人在敬酒时,也常有借花献佛的习俗。例如当主人敬给客人一杯酒时,客人也可以借主人的酒,敬给其他人,以表达尊敬和友好的感情。不过,蒙古人去作客或是看望老人时,从不空手,往往都要带上酒或其他食品。
客人要尊照蒙古法族习惯,主人敬茶时要少喝点,停会儿再喝,不必客气。此外,敬客人酸奶子时,主人要放在客座中间,先由长者端起来喝,碗内喝完,主人再斟满,依次轮番饮用。但第二次轮饮时要表演一个文艺节目,之后主客才共同进餐。
客人用双手或右手接过酒后,不能马上一饮而尽,而是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三弹,即一是愿蓝天太平,二是愿大地太平,三是愿人间太平。蒙古人用酒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主人敬的三杯酒,客人把前两杯各
蒙古族敬酒礼仪和饮酒习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