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纤维学会终端争宠
孟雅丽2009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国际天然纤维年”,意欲不断提高天然纤维的形象,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帮助农民维持和增加收入。目前,国际上动植物天然纤维的生产每年可创造400亿美元的价值,在一些发展中国天然纤维学会终端争宠
孟雅丽2009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的“国际天然纤维年”,意欲不断提高天然纤维的形象,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他们的价值,帮助农民维持和增加收入。目前,国际上动植物天然纤维的生产每年可创造400亿美元的价值,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动植物纤维的出口几乎占总出口的50%,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而在服装领域他们的应用更加广泛。
打破传统
天然纤维在终端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仍然只是遥不可及的生产原料,而没有能够产生持续购买力的品牌效应。在购买服装时,“纤维”是人们需要查看的标牌上的衣料成分而已,作为服装工业生产链条的首个环节,与消费者似乎也就是这样的一面之缘。无论是广告宣传还是活动推广,都是服装品牌打头阵直接影响消费者,纤维一直作为工业原料局限在面料和服装生产商之间,在消费者面前始终缺位。棉、毛、麻、丝等都面临同样的尴尬。首先打破这种僵局,树立纤维品牌效应的则是合成纤维,也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弹性纤维“莱卡”品牌。因为品牌效应,含有莱卡的服装更受欢迎,也拥有保持高端价位的筹码。“莱卡”吊牌在终端产品上的应用,带动了一批天然纤维吊牌如国际羊毛认证、中国高档丝绸标志在市场上的出现,以此促进消费。但是对于天然纤维来说做的远远不够。世界每年生产近3000万吨天然纤维,棉花是最大的天然纤维作物,每年产量达2500万吨,除了棉,其他天然纤维在服装消费领域的份额都在不断下降。
走进消费者
多年来,棉一直与人们保持亲密关系,但是合成纤维的开发和利用在逐步使棉疏远从而失去原本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合成纤维成为新宠,在中国市场“的确良”曾夺去“纯棉”的风头,价格甚至是棉的三倍,合成纤维至今仍是服装生产的主要原料。在美国,自1974年杜邦公司合成纤维的不断发展,使得棉花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从原本的75%跌到35%,美国棉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为了扭转局面,政府开始以公益手段加强棉花的消费,美国棉花公司应运而生,由美国陆地棉生产商和棉制品进口商出资成立成为推动棉花消费、保护棉农的主要力量,目标就是重新找回他们的失地并有力的展开同合成纤维产品的竞争,从消费者人手,重新培养起他们对纯棉制品的喜爱和消费习惯。在终端消费领域,“莱卡”创造了纤维品牌深入人心的奇迹,以棉花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的力度也在逐步增强,美国棉花公司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从保护本国棉农到促进中国市场的棉花消费,希望能够打造同样的奇迹范本。
人类使用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已经有着长达7000年的历史。棉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今天,从种植、运输、轧花、到织纱、织布、印染,从成衣、棉制品制造到棉制品销售,全球有至少三亿人正从事与棉直接相关的产业。能够让消费者认识到这一切更加重要。
创新推动
从连续进行四年的“棉花一超乎你的想象TM”到2009年的“棉花奇妙展”以及网站宣传,通过赞助设计师,举办大学生棉质服装设计比赛到免费展览,将纯棉概念深深植入;通过多种生动的方式宣传棉的益处,多功能性和时尚性,宣传棉花所倡导的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对自己、家
天然纤维学会终端争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