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秋夜》鲁迅赏析.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走进鲁迅,走进经典。
秋夜
鲁迅个人资料
鲁迅,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豫才。与二弟周作人,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
,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后,有时连饭也顾不得吃,又开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饭时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实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个盹,醒后泡一碗浓茶,抽一支烟,又继续写作.
鲁迅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苍老的最困苦的时期。所以他的杂文是了解中国那段历史最好的方式。
鲁迅一生用过179个笔名,其目的是为了防避旧社会的迫害,以及尽量避免招惹无聊的麻烦。
抗争中的鲁迅
国民党 1949年逃往台湾后,则对鲁迅著作采取查、封、禁、堵的政策。 1933年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行委员杨杏佛被杀,鲁迅的生命安全几度受到严重威胁。与此同时,国民党特务机构a加强了对鲁迅的监视。
国民党统治集团充分施展了他们的反革命两手策略:一方面加紧对鲁迅进行监视、迫害、打击,通缉令直到鲁迅去世时仍未解除;另一方面他们也始终存有幻想,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妄图拉鲁迅转向。
鲁迅临终说::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秋夜的写作背景
发表于1924年12月。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写之中。
写作手法
《秋夜》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作品中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特定的情思和理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改造,以能够唤起读者想象和联想的、具体可感的象征体形式体现出来。
比如鲁迅赋予枣树的意义:它是作者心灵的对应物,寄寓着精神界战士的品格。敌视枣树的夜空,其威枚摧折着一切生命的存在,要使秋夜成为一个生命荒芜的冷酷世界。在这世界里满是蜷伏着怯弱的生命,惟有枣树是敢于与夜空相搏的孤独的战士。他不畏惧造物主的权威,尽管“落尽叶子,单剩干子,”仍然抖擞精神向黑暗进击。枣树饱经历史的风霜雨雪,有着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问题1:
为什么开头写了两次枣树?
鲁迅没有直说“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而分成四个短句,后两个短句还有重复之嫌。在语调上,这是鲁迅沉重心态的反映。他出门来到后园,第一眼看到了一株枣树,接着扫视,又看到了一株枣树——这也是作家的视野所及,录为文字的一种客观表现。另外,鲁迅的语气和文字,在这里显示为一个徐缓的情态,为后文设下了伏笔。仿佛表示:作家心中愁闷,需要到后园来静一静,寻找一份暂时的安宁!
鲁迅先生借景抒情, 寄托着对当时黑暗. 现实的愤怒与抗争,对被压迫者向往光明未来的愿望充满同情,对那些. 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战士作了热情的赞颂。而枣树就是战士形象的代表因此不说“两棵都是枣树”更能表现出枣树孤独, 借此烘托出枣树“顽强抗击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
问题2
各种意象分别代表什么象征意义?

《秋夜》鲁迅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