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A1型选择题(1~75题)
答题说明
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1、腹部触诊见腹胀满,无压痛,叩之作空声,其病证是
A、痰饮
B、水臌
C、气胀
D、内痈
E、积聚
答案:C
2、望神观察重点是
A、面色
B、神情
C、形体
D、两目
E、姿态
答案:D
3、在舌诊中,邪热夹酒毒上壅的舌象是
A、舌多瘀斑
B、舌色晦暗
C、舌脉粗长
D、舌色青紫
E、舌紫肿胀
答案:E
4、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者,多属
A、精血不足
B、肾虚或血热
C、血虚受风
D、疳积
E、脾胃虚损
答案:B
5、八纲中的“寒热”指的是
A、辨病位的纲领
B、辨病因的纲领
C、辨虚实的纲领
D、辨病性的纲领
E、辨标本的纲领
答案:D
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是
A、《五十二产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黄帝内经》
D、《中藏经》
E、《伤寒论》
标准答案: c
2、中医四大经典著作是
A、《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B、《黄帝内经》、《伤寒论》、《类经》、《难经》
C、《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D、《黄帝内经》、《类经》、《难经》、《脉经》
E、《素问》、《灵枢》、《神农本草经》、《中藏经》
标准答案: a
解析:补充一些医史方面的知识: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医学文献中现存较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后经过晋代医家王叔和的整理,把它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的纲领,并为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书中记载了113方,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了四十多种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该书共收载药物365种,分为上品、中品和下品三个等级。它系统总结了秦汉时期民间用药的知识和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晋代王叔和总结了前人的脉学知识,著成了《脉经》,对脉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晋代的皇甫谧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最早的针灸专著。
随代巢源方等人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第一部病理学专著。
唐代的苏敬等人编纂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著作,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多年。
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是两部综合性的医学参考书,书中收集大量的医疗方法和有效的方剂。
宋代陈自明编著的《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内容丰富总结性的妇产科专著。
儿科方面,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金元时期,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完素、李杲、张从正和朱震亨,后人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发展了《内经》的病机和运气学说,提出了“火热论”,认为百病多生于“火”,治疗主张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凡病皆因“邪”而生,极力主张治疗以驱邪为主,反对滥用补药,称之为“攻下派”。
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被誉为“补土派”或“脾胃派”。
朱震亨提出“郁证”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思想,治疗比较推崇解郁和养阴类药物,后世医家尊之为“养阴派”。
明代张景岳提出了温补脾肾的主张,慎用寒凉药物,称之为“温补派”。
明清时期,治疗外感热病有了发展,形成了著名的“温病学派”。明代医家吴又可写成的《温疫论》提出了“疠气”学说,首先对传染性热病的病因学及治疗方法提出了较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薛生白著《湿热病篇》,以及王孟英著《温热经纬》等,系统地总结了明清时期有关外感传染性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温热病辨证论治法则。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是对16世纪前的中国药物学的全面总结,在中国和世界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朱肃等人编纂的〈普济方〉,广收博采,载方61139首,是研究方剂学的宝贵资料之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集成性医学著作。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龚廷贤的《寿世保元》,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吴谦
201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及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