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
礼学系列课程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
作者:殘石散人(李冠云)
整理人:姚近复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九月廿一日壬午
耶稣2015年11月2日
全国高校国学联盟诸君:受邀于今日与诸兄共同学习礼学,前几日也曾说过,本群在诸君未来之前,已经说过不少礼学内容了,但现在只有再次重新开始。
今天,我们涉及三个内容:什么是“礼学”?从古至今为什么这么多人穷首皓经研究礼学?以及礼学的大体历史传承。——抛砖引玉,与诸君商榷。
礼者,履也,体也。实践谓之履,即人生行为之法则;立本谓之体,乃民族、国家、人群之秩序。“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法,是华夏文明所特有之人文内涵与形式。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
儒家提倡道德礼治,反对专任刑罚,儒家所有的重要理念均是通过“礼”来体现。这个问题在儒学元典里面随处可见。那么,礼是什么?
《礼记•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如前所说,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她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政治于其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几乎所有面向。中华文明之渊薮,一切莫不由是而发端。礼,在中国文化里面,非但文明与野蛮的区别,更是一切社会活动的规范准则、伦理准则。《礼记•曲礼》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此之谓也。
孔子删订六经,其中之一就是《春秋》。是书在中国历史上尤其著名、尤其重要。后世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俱”是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最后写了一篇《太史公自序》,其间,有关于孔子为何作《春秋》之讨论,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太史公认为:孔子作《春秋》,本意在于以史为鉴、防微杜渐。春秋之际,礼崩乐坏。儿子杀父亲、弟弟杀兄长、儿子杀母亲,天下大乱,率兽食人。孔子正是把这种现象这种悲剧记录下来,警惕后世。
而《春秋》这本书,体例与众不同,相信这里面接触过此书的不在少数,《春秋》记事极其简单,有的就是寥寥几个字、且述而不论。给后人留下无限空间。这就是著名的“春秋笔法”,文辞隐约、褒贬深寓,一字而不可更易。
——当然,也有相反意见者,就是那位著名的王介甫王安石,他说《春秋》“断烂朝报”、毫无价值。
唐昌黎先生韩退之,解释孔子作春秋时说,实则是孔子以“礼”,来“严夷夏之防”。“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认为孔子的夷夏之防之说,就是在于“礼”,无论是以夏变夷还是以夷变夏,这是关乎到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与退化的关系。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根本立场之所在。
先秦礼乐大师荀卿曾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礼乐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之间的三大关系而制定。而在这“三本”之中,人,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礼记•曲礼》有云:“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所以,“礼缘人情而作”,基于“人性”而制定。尊重人性,这正是礼乐制度和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补充一句:在中国文化里面,“礼乐”二字,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代言词。二者是相通的
中国文化里的“礼”,绝不是单纯一个“礼貌”或“礼仪”所能解释的。曾有人想将中国的“礼”介绍到西方去,但令所有译者苦恼的是,在西方语境中找不到任何一个与中国“礼”对应的词汇:有将其译为etiqutte(礼节)者;有译作ceremony(礼仪)者;有译作ritesandreg-ulations(典礼,习俗、规则)者,有译作manner(仪节)者,有译作ritual(仪式)者,甚而有译作custom(风俗)者。这都只译出了“礼”的部分义项,而未能全面准确表述“礼”的内涵与真谛。
一代儒宗钱宾四先生说:“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即使在无锡县,荡口的风俗也与我在战后任教的荣乡不同。国家的这一端与那一端的差别就更大了。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
礼学课程第一课——礼学的基本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