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礼仪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1. 了解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熟悉礼仪的内涵及特点。
2. 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
3. 认识礼仪的功能及礼仪形成的原则。
4. 能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培养讲礼仪的意识,养成讲礼仪的习惯。
一、礼仪的起源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用“仪”这种形式去表现。“礼”与“仪”常常密不可分。
大体有 5 种礼仪起源说:一是天神生礼仪;二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三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四是礼为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五是礼生于理,起于俗。
第一节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 一)天神生礼说
这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礼仪的真正起源时的一种信仰说教,是神崇拜的反映,代表了人类图腾崇拜时期对原始礼仪的一种认识。“天神生礼说”虽然不科学,但却反映了礼仪起源的某些历史现象。
( 二)礼是天地人统一的体现说
这种观点是春秋以后兴起的一股思潮。它认为,天地既有与人相互制约的关系和统一性,又具有高于人事的主宰性。仍没有摆脱原始信仰,是不科学的。
( 三)礼起源于人性说
这是儒家的创见,儒家学派把礼和人性结合起来,认为礼起源于人的天性。孔子以仁释礼,一方面把“礼”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则,另一方面把“仁”当作“礼”的心理依据。克己以爱人,就是“仁”;用仁爱之心正确而恰当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礼”。
( 四)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说
这一学说的目的,在于解决人和环境的矛盾。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就是看到了人和环境的矛盾,而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是“克己”。
( 五)礼生于理,起于俗说
这是对礼仪起源的更深入的探讨。理,是指事物的必然性的道理。人们为了正常生存和发展,根据面临的生存条件,制定出合乎人类生存发展规律和道理的行为规范,就是“礼”。“礼”是理性认识的结果。
二、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 4 个阶段:
( 一)礼仪形成阶段( 约公元前 21 世纪至公元前 771 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记载周代礼仪的书籍“三礼”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经达到了系统完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周礼》中的“王礼”部分。就是分别用于祭祀、冠婚、宾客、军旅和丧葬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这些礼仪内容,对后世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交往以及社会公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 二)封建礼仪阶段( 公元前 771 年至 1911 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从儒学的产生,到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形成、兴盛和衰落的
时期。这一时期,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逐步形成。礼仪成为儒家学派的核心——“礼教”。就是把人们的行为纳入封建道德的轨道,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
( 三)近代礼仪阶段(1911 年至 1949 年)
辛亥革命以后,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礼仪规范、制度受到强烈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腐朽、落后的礼教进行了清算,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被继承、完善,繁文缛节逐渐被抛弃,同时接受了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礼仪形式。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
( 四)当代礼仪阶段(1949 年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东方礼仪主要指以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所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主要指流传于欧洲、北美各国的礼仪文化。
( 一)对待血缘亲情方面
东方人非常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是血缘关系。
西方人独立意识强,相比较家庭血缘关系的重视程度而言,更看重利益关系。他们将责任、义务分得很清楚,强调个人拥有的自由,追求个人利益。
大学生公共礼仪第一章礼仪基本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