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考古研究 厦大教育丛书.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8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6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东南:早期历史与考古文化(代序)
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内容提要:东南地区是我国早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区系,在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
苗、蛮、百越等早期土著人文的特殊性。在考古学上,以几何印纹陶为核心的土著文化的时空多
样性已成共识,因受地理位置的作用,江南平原盆地、沿海山地丘陵、台湾等海岛三大区域间的
古文化内涵、发展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构成东南早期古文化的地带性格局。在周邻关系上,
与中南的荆楚系统、西南的濮僚系统保持不同程度的文化关系;与黄河流域夏、夷集团的融合
逐步加强,构成中华民族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通过向东南亚半岛和群岛的文化传播,成为环
西南太平洋的南岛语族土著文化重要源头。
主题词:东南早期考古
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南沿海一带,古曰“扬州”。《禹贡九州》称“淮海惟扬州;彭
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沿于江海,达于淮泗。”顾颉刚《禹贡注释》说“:在禹
贡里,东南方只到震泽(今太湖)”“,从淮水以南直到东海,跨今苏皖两省的南部以及江西省的
东部、河南和湖北的东边一角,唤作扬州。”从九州疆域限于长江、黄河范围看,《禹贡》仅与周代
以前华夏族的人文地理知识水平相当,“九州”风土也与考古发掘所见“周汉寒冷期到来之前,
即公元前第年间中华两河流域人文地理”相符。因此,夏商时的“扬州”还仅包括江淮间
的狭小地域。
周代开始,中原华夏族的周边人文地理知识更全面了“,扬州”畛域也扩大到东南全境“,东
南”之称始见于《周礼》,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
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国,使同贯利,东南曰扬州,其
山镇日会稽;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可见,周初的“扬州”已超出江淮而包括在有
“八蛮、七闽”等东南人文地理。《吕氏春秋》曰“:东南为扬州,越也”“,扬汉之南,百越之际”,说
明战国以来“东南”“、扬州”“、百越地区”指的已是同一空间位置。所以,后世学者考《禹贡》“扬
州之域,北距淮,缘边与徐、豫界;西缘义阳以东连山,至湖北黄州,包江西与荆为界;南跨岭南,
全制交、广,以海为界;东滨海,只是两周以来才形成的人文区划格局,与今概念约同。
一、生态环境与早期人文的特殊性
(一)东南地理生态的特殊性
我洋西岸,四界基本上均有大山、荒漠、海洋与周边地区相对隔
离,形成统一、独立的自然地理基础;同时各地生态环境又表现出复杂的分域特点,东西之差、
南北之异形成了多层次的自然区划体系。
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内陆区是我国自然地理的两个最基本区划。东部季风区即通常所说的
“东部”,从东北到岭南,平原、盆地、丘陵、低山相间,受到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季节
性影响,气候湿润,森林植被发育,适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古今人文繁荣的主要区域。在这
里,南北纬差导致南北地理分域差异,特别是从华北到华南这一我国史前文化繁荣发展、农耕
文化最早发生、国家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分别以长江干流和黄河干流为中心,形成南、北方两
个主要分域。
在地貌上,南方地区以山地、丘陵、盆地、河网和湖泊相间为特点,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
富的地区,广布酸性红壤,适合水稻、柑橘、香蕉、荔枝、龙眼、橡胶、咖啡、茶叶等作物生长。北方
地区以大面积的平原和高原为主,地表水不足,广布碱性黄土和次生黄土,适于小麦、荞麦、玉
米、高粱、谷子、油菜、芝麻、棉花等作物生长。
湿热的亚热带、热带气候是造成南方自然生态特点的主要原因。由于纬度低且频临东海、
南海,各地年平均气温在度之间,热量丰富,全年度以上积温为度以
上;降水量最为丰富,年降雨量在毫米。而北方地区因纬度高,各种气候因素指数
明显低于南方,年均温在度之间,热量尚足,全年度以上积温为度,季节
差别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不足,全年仅为毫米。
南方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为特点,类型复杂多样,总量丰富,因受地貌、土壤、
湿热的气候环境影响,从江淮到岭南由若干渐变的地带性植被群落组成,即江北常绿、落叶阔
叶混交林、江南常绿阔叶林、华南沿海季雨林和雨林,在整个南方植被体系中,北部多我国特有
的树种,往南多亚洲、特别的热带亚洲、大洋洲成分。与南方这些个递变的地带性常绿林植被景
观显著不同,华北地区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特点。
在自然地理南、北地带性格局的直接影响下,南方地区形成了适应常绿林和季雨林的“东
洋界”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动物群,组成复杂,季节性生态现象不明显。而华北形成了适应针、
阔混

东南考古研究 厦大教育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1243595614
  • 文件大小6.22 MB
  • 时间2017-08-1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