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新加坡是一个海岛型的城市方公里,
人口万( 年中数字),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
一。新加坡的自然资源极为匮乏,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欧
亚大陆的最南端,地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是印度洋和太平洋
之间交通的要道和东西国际航线的枢纽。同时,新加坡还是一个由
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
战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由殖民地经济向新兴工业
化经济转变的历史。在长达年之久的殖民地时期,新加坡经济
单纯依赖于转口贸易,使得其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年新
加坡取得自治, 年正式独立,由此开始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历
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新加坡通过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来带
动经济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以改变殖民地经济结构。年代
末年代初,是新加坡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期。从
年代中后期开始,新加坡经济转入面向出口工业化发展阶段,它及
时利用了西方发达国家战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有利时机,积
极引进跨国公司的资本与技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国内经济
迅速起飞。到年代,新加坡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年代末,
新加坡提出重组经济结构的战略决策,以迅速发展技术密集型产
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外向型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尽管
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但是新加坡及时调整了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提出了经济发展新方向,加快发展技术密集
型的出口工业和国际服务业,促使国内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
的势头。进入年代,新加坡确立了跨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即
要在世纪初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短短的多年时间,新加坡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年期间,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年均增长率高达
,通货膨胀率低于。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由亿
新元增至亿新元,增长约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
多美元增至万美元。新加坡从转口贸易的自由港迅速发展成
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生产与出口基地,并成为国际性和区域性的
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通讯中心以及旅游中心。目前,新
加坡是全球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器和电脑硬盘的生产国,又是世
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和石油贸易中心。年新加坡对外贸易额高
达亿美元,人均贸易额高居世界之首。其中,出口贸易额为
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位。以抵达船只吨位计算,新加坡是
世界上最繁忙的海港。同时,也是世界上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集装
箱港口。新加坡的金融业日趋成熟,外汇市场交易额已居世界第
位,并成为世界主要的离岸银行业、基金管理业和风险管理业中
心。新加坡已是世界上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仅次于伦敦、纽约和
东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东西文化的交汇荟
萃,又使新加坡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通讯中心和旅游地区。
新加坡经济的迅速起飞,得益于战后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战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增
长,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空前发展,为新加坡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利的国际经济条件和环境。同时,新加坡所拥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
天然良港,是其经济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新加
坡长期保持政局的稳定,政府从本国国情出发,积极实施外向型经
济发展战略,建立以自由市场经济与政府积极干预有机结合的经
济体制,善于运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换和
升级。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分享增长的机制将经济增长成果广泛分
润于民,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
尽管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经济发展
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从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史过
程看,一国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内
资源赋予的特点,积极选择和适时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
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途径,在于逐步进行经济结构的变革,促进经
济结构的迅速转换和升级,并不断增强其经济的竞争力。为实现经
济发展战略目标和途径,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这一
体制的核心,是如何使得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
展,市场是构成政府有效干预的基础,政府的干预应是一种亲市场
的干预。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分配均等发展目
标的关键,是鼓励民众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并通过各种分享增长的
机制,使民众广泛和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此外,新加坡卓
有成效的宏观管理、利用外资、发展教育、住宅建设以及社会保障
等方面,也创造了极其丰富的发展经验。
本书将对战后新加坡经济发展进行历史考察和综合研究,探
索新加坡经济起飞的历史轨迹和发展经验。全书由章
新加坡经济发展研究 厦大教育丛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