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问你常青的理由 】是由【贾赦】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不问你常青的理由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不问你常青的理由
王芳一
不久前,我游历了广东的文化名迹――潮州韩文公祠,祠堂前广场中央的石雕《进学解》,带我进入了一千多年前书声琅琅的情境,令人感慨万千。更让人感动的是,那象征着他来这里的年龄的51级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人生的壮志、奋斗、苍凉、无奈、不屈、执著,便一层一层地涌上了心头。
位于九州大地正南方的粤地广东,在古代与楚地同被称为“南蛮之地”。而广东的潮州,更因其湿气障气重,毒蛇猛兽遍地而人烟稀少,教化落后,山水荒芜。但经过一代又一代潮州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潮州,已经是满目繁华,今非昔比。然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山河依旧清楚地记得当年那个在这里开风气之先的人,依旧承袭着为他而改的山名水姓――
这里风光秀丽,挺拔峻峭的笔架山,已经改名为“韩山”;这里流急滩险,曾经多有巨鳄出入的广东第二大江鳄江,已经改名为“韩江”;这里建起的游亭,被呼“侍郎亭”,亭旁栽种的橡树,被称“韩树”。想想,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王侯将相,又有几多名士英豪,人人都为自己刻碑立传,希望名垂青史。那些人,大都已经“湮没随百草”了,那曾经随一代代帝王易姓的江山,都未曾在山河里留下当年风光无限时的点滴痕迹。这不由使我频频发问――你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竟能令一片江山尽姓“韩”?你是如何做到山河以你为姓、人心以你作书的伟大?
当我站在你的石像前,仰视你的英容,感悟你眉宇间凛然的正气,体会你屹立不倒的坚忍;当我注目你的墨宝“鸢飞鱼跃”,看“鸢”字如猴、“鱼”字如龟、“跃”字似蛇,而“退之”的署名则如游走的蛟龙,感受你于惊人想象力里体现出的无限生机;当我游赏在这片韩山韩水间……我终于明白了你和你的进取精神,你的泱泱气度和傲然姿态,滋养了多少代知识分子;明白了“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时,你走过的每一步路的艰难与从容;更明白了你为后代文人点亮的心灯照了多远,那个词语叫“天长地久”。
自唐以后,你,韩愈,成为了古典散文里一棵气味芬芳、清神爽气的松树,而我,已无须问你常青的理由。
韩愈来潮州之前,曾在路上遇到他的侄孙韩湘。想到遭贬的经历与仕途的坎坷,看到眼前冬天的萧条景色,他悲不自胜,写道: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当时的韩愈,已年过五十,从京城长安到潮州,路途遥远,旅程艰难,加上身体已不复盛年的硬朗,更想到一生的曲折,内心怎不凄凉、惶惑?这时的韩愈,似乎是对人生不抱任何希望了,准备颓丧地把一把老骨头丢在这片荒芜潮湿的土地上了。然而,文人毕竟是文人,文人注定了一辈子都要背着“治国安邦”“致君尧舜上”的重任,上下求索,这样的重任怎么能够轻易卸下?第二年春天韩愈到达潮州时,虽遇密密重重的雨水,却也眼见大自然起死回生,山青水绿,花开鸟鸣,鸢飞鱼跃。于是,51岁的韩愈也复苏了人生的春天。他本着文人的纯真执著,像一个按资历刚从基层升上来的小吏一样,在僻远的潮州,呕心沥血地实践着他治国安邦的理想。正所谓: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别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
韩愈在这里呆了八个月。八个月对于世界历史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于潮州的历史,影响却是长久而深远的。当时潮州人深受恶鳄之苦,他率民逐鳄,解除一大害,潮州的水上运输从此发达;潮州人远离朝廷,野蛮落后,他在维持家计尚且艰难的情况下,捐出八个月的官俸作为兴教开馆的第一笔资金,开办学校并自任为师(想想,当年在这里聆听过他的教悔的人,何其有幸啊);他在此地倡建商埠,便于产品交流;他游历此地山水,留下传世名篇。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这首诗,应该是对韩愈在潮州最准确的评价吧。
韩愈说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含有所有人才都可能遭遇到的一种悲哀。但是,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一切可能遭遇这种“不遇”悲哀的知识分子,只要想到韩愈这匹“千里马”在潮州跑过的春秋,就应该充满前进的力量。更何况,他还在用他曲折坎坷、酸甜苦辣的一生,召唤我们去奋力奔驰呢!
二
黄河带着滚滚浊浪,一路向东流去,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地处黄河北岸,与古都洛阳毗邻的河南省孟县,即古代的河阳县,是一片英雄豪杰迭出的热土,东有终使“三国归晋”的司马懿的故乡安乐寨,西有一代天骄汉光武帝的墓地。唐大历二年(公元768年),韩愈诞生于斯。
韩家世代书香,韩愈的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朝官或地方官。如果父母平安,福荫继续,韩愈或许会是一个不愁衣食前途的一般仕子。但是,他尚在襁褓,出生刚过两月,母亲便病逝;三岁,父亲死于秘书任上,他成了孤儿。幸好有兄长韩会和嫂郑氏抚养,使其不至于流落无依,而且兄长在古文上的新见解对韩愈后来为文的影响很大。可惜祸不单行,韩愈十岁,韩会殁,唯一的依靠只剩郑氏。那么,我们不妨再加一个如果吧:如果世道太平,或许,日子还不会太艰难,毕竟韩家原有些家底,而嫂郑氏来自唐代赫赫有名的五大家族,维持生计也不会成问题。然而,“安史之乱”发生了,接下来,盛唐的颓势已现,国内兵连祸接,狼烟滚滚,苦难苍生颠沛流离,韩愈一家人从韵州北归河阳,又迁宣城,孤儿寡妇,处境日渐艰难。藩镇割据之苦,黎民之难早早地浸染着他幼小的心灵,虽然在嫂嫂的照应下他得以衣食不愁,埋头苦读儒家经典,但为国为民的重任已在不知不觉中挑上了他的肩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他还感到时俗好尚骈文的可怜,逐步树立了发扬儒道、倡导古文的信念。
韩愈19岁进京赶考,因没有参加过乡试,只能耽误一年,寄居于长安叔父(监察御史韩云卿)的二公子家中。一年过去,唐王朝的声势如将沉的夕阳,吐蕃又趁机作乱,寇侵中原,一时间,边境的百姓四散奔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恰逢此时,叔父兄长又死,韩愈在京城举目无亲,只好投奔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北平郡王马遂。马遂见韩愈气宇轩昂,料定将来必有出头之日,加上旧时与韩家的交情,收留了他,对他关爱有加。他在马家日夜埋头苦读,报国与为文的理想在心中日渐炽烈。
应该说,寄人篱下之苦,颠沛流离之艰和动荡岁月之难,促使韩愈早熟了。他热切地盼望步入仕途,一者为施展报国的才华,一者为挑起养家的重担。23岁的韩愈,虽未金榜题名,却已洞房花烛。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美丽温柔的大户人家的女儿为妻,家庭责任更重了。25岁,韩愈凭《明水赋》和《御沟新柳诗》一举擢第,位列十四,本以为可以为官,却因无人推荐而赋闲在家,求仕难成。
为了进入官场,韩愈又参加了博学宏辞科考试,在32人中被录取,按说可以顺利地入仕,谁知又毫无原因地被黜落。他到处投帖希望得到任用,却始终徒劳无功。27岁时,仍无一官半职的韩愈虽在诗歌与散文写作上颇有成就,却无法满足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他带着迷茫颓丧的心情从长安北上河阳老家扫墓,竟获嫂嫂病逝的噩耗,一时间,身世之苦与丧嫂之痛齐至心间,令韩愈悲不自胜,毅然决定留在河阳为嫂服丧一年。满丧后再回京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又落选了,多次上书也如石沉大海。
直到29岁,在长安求仕无门,没有生活来源,韩愈的日子过得极其困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求于人,以度时日,遑遑乎四海无所依,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其落魄之状可以想见。无奈之下,他只好东归洛阳,出潼关沿黄河岸东行。
可以说,在入仕前,韩愈早已看尽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官场沉浮,一旦得官,他应该能八面玲珑,以他的才能,也必能平步青云、扶摇直上。更何况,经历了坎坷的人,有什么理由不学得乖巧、媚俗,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守住为文为官的原则呢?如果说,韩愈在入仕前的经历,已经是一个异端,那么,他入仕后的所作所为,就更是异端中的异端了!用柳宗元的话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因此为世俗所不容。为学如此,为人有何区别?
三
29岁的韩愈经人推荐,结识兵部侍尚书董晋。董晋很赏识韩愈的文才,推荐他做了汴州观察史推官。可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董晋又过世,待他护送董晋的灵柩回洛阳时,又听说汴州遭遇节度使兵变,只得举家寄居于徐州刺史、马遂以前的中郎将张建封家中。张建封是一个尚文的武官,性情豪爽,却又刚愎自用。按说已经是寄人篱下了,当察言观色才是,但韩愈对于张建封的性情、治家治地的政策,包括日常生活习惯,都很看不惯,于是,明知不能言而言之,如此,张建封对他日渐冷落,后来干脆找了个借口把他辞了。
历次不能任用,这会又被辞退,韩愈有没有想过性格的原因?想过!他甚至还送过一次“穷”,写了一篇著名的《送穷文》,将“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以及仕途不顺的原因归结为“五穷”,即智穷,喜方恶圆,性情耿直,不忍伤害善良;学穷,不顾命数声明,只管抉发幽微,挹取群言;文穷,无一技之长,专写怪怪奇奇的文章;命穷,面丑心善,利居人后,责在人先;交穷,对人吐心肝,而人对我如仇冤。但是,韩愈一辈子都没能把这五穷送掉,反而正因这“五穷”而名垂青史!
也正是这“五穷”,恰好能解释他“十年求官,两月即贬”的原因。
好不容易在吏部铨选中考中,35岁才获赐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在仕途一片光明时,“不识时务”,上言慷慨直陈《天旱人饥状》,遭同僚排挤,被贬广东清远阳山。“阳山,天下之穷处也”,这里远离他所依恋的中原故土,是一片不毛之地。多年以后的我们应该感谢这次阳山被贬,因为有了韩愈,阳山被开发,那荒凉的地方开始有了教化,那里的山水也因为有他的足迹而明媚起来;我们应该感谢韩愈的阳山被贬,如果没有这次被贬,我们或许就无法看到他在平心静气时写下的《原道》《原人》《原毁》《原性》《原鬼》等妙文。
然而,毕竟,被贬对于他自身,是一场身体和心灵的灾难。那些朝官们得意地想,韩愈该贬怕了吧?该真的送走他的“穷”了吧?孰知,从阳山回来的韩愈,人到中年仍无法合于时俗,仍特立独行,又遭时人诽谤,遂自请调离长安,任洛阳博士,过了一段“清闲”的好日子。“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茫茫出门路,欲去聊身劝。归还阅书史,文字浩万千。”他那时心内的孤独,从诗行里渗透出来!其实,中国自古以来真正的文人,又有几个逃离得了孤独?又有几个逃离得了壮志难酬、报国欲死无战场的命运?
韩愈一生坚定反对藩镇割据,因此,元和十二年,他以一介书生之身随裴度平定了淮西吴元济之乱,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一举升为刑部侍郎,进入朝廷大员之列。有了这样的地位,夫复何求?明哲保身,定能保住官位,使家族兴旺;忠心为国,一不小心就将引祸上身。但韩愈是贬不怕的人,他以一身铁骨,还是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他明知李氏皇室崇佛,却还是犯颜直陈千言写下《谏迎佛骨表》,历数迎佛骨对人民的危害,以及自古帝王长寿者不曾奉佛,而奉佛者多不长寿,这正是冒了天子之大不韪!可当他提笔时,眼前是人民不堪重负的惨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使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于是,韩愈第二次遭贬,时年五十。此去又是遥远的广东,差点将一把老骨头丢在了瘴江边!
韩愈为官不能为世俗所容,为文又岂能合时人口味?他每撰文,或刺时弊,或言真情,讲求朴素。他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也多受世人排斥。毕竟当时骈体文已盛行多时,人们适应那种形式呆板、精于浮辞艳藻、通篇排偶的文字格式;而古文运动倡导“文以载道”,力求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语法而又适于反映现实生活、适于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语言,打破整齐划一的框架而创立散行体式的新文体,自然不那么容易被人们接受。
韩愈的一个弟子这样说,古文运动初始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斥,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透过古文运动中人们初始时惊异、排斥到最后接受的态度转变,韩愈倡导古文的坚定不移的决心,从中可见一斑。
韩愈曾说,“其道由念而相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大概可以解释他这一生,以萌芽松针样的性格,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发出傲骨拔节的声音的原因吧。
四
韩愈一生最牵挂的地方,是河南河阳,最牵挂的人,应是十二郎。然而,为了实现为政为学的思想,韩愈远远地离开了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宣扬儒学和提倡古文运动上。十二郎小韩愈六岁,是其兄韩会的儿子,与韩愈一起度过了困窘艰难但又快乐纯净的求知岁月,情同手足。韩愈在洛阳闲居时曾写诗寄十二郎,表示思念:
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流;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忧。
不问你常青的理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