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论“文景之治”文本素材 新人教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所讨论的“文景之治”是以文景时期为重点,同时也包括汉初在内的整个西汉前期政治。
一、秦末农民战争后阶级斗争形势的转化
要科学的论证导致“文景之治”的政策,首先必须分析秦末农民战争后阶级斗争形势的转化。
秦末农民阶级斗争的特点是民心思乱。因为“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秦始皇刚统一天下的时候,“民莫不虚心而仰上”(贾谊:《新书·过秦论》),农民阶级要求和平和安定,是拥护皇权主义的。因为在战国的长期纷争中,人民饱尝战乱之苦。但是,秦始皇不给人民和平和安定。他“贪狠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汉书·贾山传》。下引《汉书》只注篇名),对农民阶级施行了野蛮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秦二世、赵高篡权,变本加厉地压迫剥削农民,“赋敛愈重,戍徭无已”(《史记·李斯列传》),苦极了当时的劳动人民,成千上万的人被折磨而死。整个秦王朝的徭役极其沉重。“戍、漕、转、作”经常征发农民二百万以上,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脱节了,社会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心思乱,农民阶级要革命,秦末农民战争爆发了,并一举推倒了秦王朝。
秦末农民战争直接推倒了反动的秦王朝,创造了阶级斗争转化的特定历史条件。因为农民战争改变了土地的配置,提高了劳动者社会地位,特别是沉重地打击了整个地主阶级,使新王朝对农民控制的力量削弱了。在这种情势下,阶级斗争形势发生急转,出现了汉初的民心思治。
所谓民心思治,就是农民阶级要求休养生息,安定社会,保有战争的胜利果实。农民希望回到田园上去生产,要求新王朝废除暴政,减轻徭役赋税,这是在新形势下农民阶级斗争的内容。
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汉初人口死亡过半,土地荒芜,粮食腾贵,“人相食”。农民“聚保山泽”或漂流异乡,卖身为奴。国家控制的户口锐减。西汉王朝贫弱不堪。“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民无盖藏”(《食货志》)。经济崩溃了,人民力竭了,统治阶级想要增加剥削也几乎无所得。经济残破,危机四伏,这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严峻形势。
面对民心思治和经济残破局面的汉高祖,命令陆贾总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陆贾传》)的历史经验,寻求改变统治的策略。陆贾总结秦亡的教训是:秦代“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陆贾:《新语·无为》)这“举措暴众”“用刑太极”八个字对秦王朝暴政的批判是一针见血的。针对秦政之失,汉王朝要做到徭役不烦、刑法不滋、兵马少设,减轻对农民的暴力镇压。陆贾的这一套不同于秦王朝的治国理论,刘邦“称善”,左右呼“万岁”,说明了地主阶级拥护汉初政策的转变。
到了文景时期,政论家贾谊、晁错等人更大胆地指出:农民破产,标志着国家的政治危机,不应当允许这种现象出现。晁错说,农民“卖田宅鬻子孙”是因为“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以及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食货志》)的沉重徭役负担造成的。贾谊针对这种情况大声疾呼:“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甚至还提出了这样的论点:若因“兵旱相乘,天下大屈”而造成社会动乱、人民流离失所,是“政治未毕通也”(《食货志》),不应当委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论“文景之治”文本素材 新人教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hangjinlai
  • 文件大小98 KB
  • 时间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