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曾胡治兵语录.doc


文档分类:生活休闲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曾胡治兵语录 】是由【zhangkuan1439】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曾胡治兵语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
《曾胡胡治兵语录录》分将材材、用人、尚尚志、诚实实、勇毅、严严明、公明明、仁爱、勤勤劳、和辑辑、兵机、战战守等十二二章,系统统地反映了了曾国藩、胡胡林翼的军军事思想。前前十章围绕绕置将、整整军、训练练等,论述述治军中的的种种问题题;后二章章则专门论论述战略战战术中的一一些重要问问题。 《将材》一一章,主要要论述高级级将领应具具备的一些些基本素质质。大家知知道,曾、胡胡兴兵之日日,正是晚晚清政治最最腐败的时时候。社会会上的腐败败风气早已已渗入军队队,当时的的官军八旗旗、绿营,将将帅贪鄙,士士兵离心,军军纪松弛。在在太平军面面前,官军军不堪一击击,屡战屡屡败。针对对这种局面面,曾、胡胡认为,用用兵须先治治兵,治兵兵须先治将将。他们一一再强调,“天下强兵兵在将”,就是这这个意思。从从《将材》看看,曾、胡胡治将,又又首重选将将。他们要要求将领除除了具备基基本的军事事才能外,还还必须“才堪治民”,可谓文文武并重、德德才兼求。而而在众多要要求中,又又最重道德德品质,即即心须“有良心,有有血性”。 曾曾、胡对中中下级军官官的选拔也也同样重视视。胡林翼翼说:“营官不得得人,一营营皆成废物物;哨官不不得人,一一哨皆成废废物;什长长不得人,十十人皆成废废物。” 从《用用人》一章章看,曾、胡胡对中下级级军官虽重重选拔,但但更重培养养。他们一一再强调,用用人不可求求全责备,而而要善于用用其所长,并并在实践中中对之进行行培养和熏熏陶。 《尚志》、《诚诚实》、《勇勇毅》二章章,都是讲讲军人的修修养和素质质。曾、胡胡认为,做做人要有远远大志向,做做军人也要要立志高远远、淡泊名名利。胡林林翼说:“方今天下下之乱,不不在强敌而而在人心。”本着这样样的认识,曾曾、胡指出出,治理军军队应该先先治人心。曾曾、胡认为为,军人做做到诚实质质朴,这不不只是一个个个人修养养问题,而而且是一个个直接影响响到战争胜胜负的关键键性问题。在在论述勇毅毅时,曾、胡胡虽然也很很注重不怕怕死的精神神,但并不不赞赏匹夫夫之勇,而而是提倡一一种具有浩浩然之气的的“大勇”。 《严严明》、《公公明》、《仁仁爱》、《勤勤劳》、《和和辑》等五五章,都是是讲练兵、带带兵的方略略和原则。曾曾、胡认为为,赏罚严严明、军纪纪整肃是克克敌制胜的的保证,必必须使军队队做到“号令未出出,不准勇勇者独进;;号令既出出,不准怯怯者独止”。又说,将将帅身居高高位,掌握握军中生杀杀大权,做做事应出以以公心;应应以仁爱之之心带兵,使使士兵有军军营为第二二家庭的感感觉。曾、胡胡指出,行行军打仗,经经常会遇到到一些常人人难以忍受受的痛苦,军军人只有时时刻勤于训训练,才能能克服这些些困难。当当几支部队队联合行动动时,必须须号令统一一,团结协协作。胡林林翼说,“为大将之之道,以肯肯救人固大大局为主”。 《兵兵机》、《战战守》二章章,所论多多与用兵谋谋略和作战战攻守相关关,集中反反映了曾、胡胡的战略战战术思想。曾曾、胡论兵兵,主张谨谨慎稳重,一一再强调,如如果没有做做好准备,决决不轻言出出战。他们们特别强调调运用士气气,讲究养养精蓄锐,以以逸待劳。在在攻守作战战方面,则则极重主客客之说,力力求掌握战战争中的主主动权。论论防守时,强强调控制重重点,选择择枢纽之地地厚集重兵兵把守。曾曾、胡还指指出,兵机机是时常变变化的,作作战时必须须“奇”“正”相辅,灵灵活应对。胡胡林翼说::“荀悦之论论兵也,曰曰权不可预预设,变不不可先图,与与时迁移,随随物变化,诚诚为用兵之之至要。”从《兵机机》、《战战守》二章章可以看出出,曾、胡胡善于将古古代军事理理论的精华华,灵活运运用于战争争实践之中中,并能根根据新的情情况提出新新的解决办办法。 所以,曾曾、胡的战战略战术思思想既有继继承,又有有创新,在在近代军事事思想史上上占有重要要地位。 蔡锷在在每章之末末,都附有有一段简略略的按语,或或对本章大大意概括归归纳,或对对曾、胡言言论加以评评述,或借借题发挥,阐阐述自己的的军事思想想和对时局局的看法。尤尤其是在第第十一章、十十二章的按按语中,蔡蔡锷根据新新的时代特特点,在战战略战术方方面提出了了许多重要要的见解,并并对曾、胡胡的某些言言论做了修修正,很有有参考价值值。 全文及及大意 序 第一章章将材 带兵之人人,第一要要才堪治民民,第二要要不怕死,第第三要不急急急名利,第第四要耐受受辛苦。治治兵之才,不不外公明勤勤。不公不不明,则兵兵不悦服;;不勤,则则营务巨细细,皆废弛弛不治,故故第一要务务在此。不不怕死,则则临阵当先先,士卒乃乃可效命,故故次之。为为名利而出出者,保举举稍迟则怨怨,稍不如如意则怨,与与同辈争薪薪水,与士士卒争毫厘厘,故又次次之。身体体羸弱者,过过劳则病,精精神短乏者者,久用则则散,故又又次之。 四者似似过于求备备,而苟阙阙其一,则则万不可以以带兵。故故吾谓带兵兵之人,须须智深勇沉沉之士,文文经武纬之之才,数月月以来,梦梦想以求之之,焚香以以祷之,盖盖无须臾或或忘诸怀。大大抵有忠义义血性,则则四者相从从以俱至;;无忠义血血性,则貌貌似四者,终终不可恃。 带兵之之道,勤怒怒廉明,缺缺一不可。 (以上上曾语) 求将之之道,在有有良心,有有血性,有有勇气,有有智略。 天下强强兵在将。上上将之道,严严明果断,以以浩气举事事,一片肫肫诚;其次次者,刚而而无虚,朴朴而不欺,好好勇而能知知大义。要要未可误于于矜骄虚浮浮之辈,使使得以巧饰饰取容,真真意不存,则则成败利钝钝之间,顾顾忌太多,而而趋避愈熟熟,必至败败乃公事。 将材难难得,上驷驷之选,未未易猝求。但但得朴勇之之士,相与与讲明大义义,不为虚虚骄之气,夸夸大之词所所中伤,而而缓急即云云可恃。 兵易募募而将难求求。求勇敢敢之将易,而而求廉正之之将难。盖盖勇敢倡先先,是将帅帅之本分,而而廉隅正直直,则粮饷饷不欺,赏赏罚不滥,乃乃可固结士士心,历久久常胜。 将以气气为主,以以志为帅。专专尚驯谨之之人,则久久而必惰;;专求悍鸷鸷之士,则则久而必骄骄。兵事毕毕竟归于豪豪杰一流,气气不盛者,遇遇事而气先先慑,而且且先逃,而而心先摇。平平时一一禀禀承,奉命命惟谨,临临大难而心心中无主,其其识力既钝钝,其胆力力必减,固固可忧之大大矣。 (以上胡胡语) 古来名将将,得士卒卒之心,盖盖有在于钱钱财之外者者。后世将将弁,专恃恃粮重饷优优,为牢笼笼兵心之具具,其本为为已浅矣。是是以金多则则奋勇蚁附附,利尽则则冷落兽散散。 军军中须得好好统领营官官。统领营营官,须得得真心实肠肠,是第一一义。算路路程之远近近,算粮仗仗之缺乏,算算彼己之强强弱,是第第二义。二二者微有把把握,此外外良法虽多多,调度虽虽善,有效效有不效,尽尽人事以听听天而已。 璞山之之志,久不不乐为吾用用,且观其其过自矜许许,亦似宜宜于剿土匪匪,而不宜宜于当大敌敌。 拣拣选将材,必必求智略深深远之人,又又须号令严严明,能耐耐劳苦,三三者兼全,乃乃为上选。 (以上上曾语) 李忠武武公续宾,统统兵巨万,号号令严肃,秋秋毫无犯,湖湖南、湖北北、安徽、江江西、浙江江等省官民民,无不争争思倚重。其其临阵安闲闲肃穆,厚厚重强固,凡凡遇事之难难为,而他他人所畏怯怯者,无不不毅然引为为己任,其其驻营处所所,百姓欢欢忭,耕种种不辍,万万幕无哗,一一尘不惊。非非其法令之之足以禁制制诸军,实实其明足以以察情伪。一一本至诚,勇勇冠三军,屡屡救弁兵于于危难。处处事接人,平平和正直,不不矜不伐。 乌将军军兰泰,遇遇兵甚厚,雨雨不张盖,谓谓众兵均无无盖也。 囊无余余钱,得饷饷尽以赏兵兵。 兵兵事不外奇奇正二字,而而将材不外外智勇二字字,有正无无奇,遇险险而覆,有有奇无正,势势极即阻。智智多勇少,实实力难言,勇勇多智少,大大事难成。而其要以得人为主。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设五百人之营,无一谋略之士,英达之材,必不成军;千人之营,无六七英达谋略之士,亦不成军。 统将须坐定能勇敢不算本领外,必须智足以知兵,器识足以服众,乃可胜任。总须智勇二字相兼。有智无勇,能说而不能行;有勇无智,则兵弱而败,兵强亦败;不明方略,不知布置,不能审势,不能审机,即千万人终必败也。 贪功者决非大器。 为小将须立功以争胜,为大将戒贪小功而误大局。 (以上胡语)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 (以上曾语) 古人论将有五德,曰:智信仁勇严。取义至精,责望至严,西人之论将辄曰“天才”,析而言之,则曰天所特赋之智与勇。而曾胡两公之所同倡者,则以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尤为扼要探本之论,亦即现身之说法。 咸同之际,粤寇蹂躏十余省,东南半壁,沦陷殆尽,两公均一介书生,出身词林,一清宦,一僚吏,其于兵事一端,素未梦见,所供之役,所事之事,莫不与兵事背道而驰,乃为良心血性二者所驱使,遂使其“可能性”发展于绝顶,武功烂然,泽被海内。按其功事言论,足与古今名将相颉颃而毫无逊色。得非精诚所感,金石为开者欤?苟曾胡之良心血性,而无异于常人也,充其所至,不过为一显宦,否则亦不过薄有时誉之著书家,随风尘以殓瘁已耳,复何能崛起行间,削平大难,建不世之伟绩也哉! (以上松坡评语) 【大意】 本章主要论述军队高级将领应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曾、胡治兵,首重选将。他们对将领的选择近乎苛严,提出了种种要求,概括起来,是要将领做到文武兼备。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要求中,曾、胡最为注重的似乎不是军事才能,而是道德品质,一再强调为将要“有良心,有血性”。这与曾、胡所处的时代背景极有关系。关于这一点,蔡锷在评语中已做了简要的解释和评论,可以参看。 第二章用人 今日所当讲求,尤在用人一端。人材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动谓无人可用。 窃疑古人论将,神明变幻,不可方物。几于百长并集,一短难容。恐亦史册追崇之词,初非预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一格,论事不求苛细,无因寸朽而弃连抱,无因数罟以失巨鳞,斯先哲之恒言,虽愚蒙而可勉。 求人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大抵人材约有两种,一种官气较多,一种乡气较多。官气较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无惊世骇俗之象,言语无此妨彼碍之弊。其失也,奄奄无气,乃遇一事,但凭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乡气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样,行事则知己不知人,言语则顾前不顾后,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议先腾。 两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贤,亦断难出此两失之外。吾欲以“劳苦忍辱” 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以上曾语) 一将岂能独理?则协理之文员武弁,在所必需。虽然,软熟者不可用,谄谀者不可用,胸无实际,大言欺人者不可用。营官不得人,一营皆成废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废物;什长不得人,十人皆成废物。滥取充数,有兵如无兵也。 选哨官、什长,须至勇至廉。不十分勇,不足以倡众人之气;不十分廉,不足以服众人之心。 近人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争先恐后,即异日首先溃散之人。屈指计之,用人不易。 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识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马,得千里之马而不识,识矣而不能胜其力,则且乐驽骀之便安,而斥骐骥之伟骏矣。 古之治兵,先求将而后选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并不择将,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领而挈其纲,是棼之也,将自毙矣。 (以上胡语)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新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 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 人才非困阨则不能激,非危心深虑则不能达。 (以上曾语) 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之知人;非开诚心布公道,不能尽人之心;非奖其长护其短,不能尽人之力;非用人之朝气,不能尽人之才;非令其优劣得所,不能尽人之用。 (以上左语) 曾谓人才以陶冶而成,胡亦曰人才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术,尤在用人者运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显其所长,去其所短而已。窃谓人才随风气为转移,居上位者有转移风气之责,因势而利导,对病而下药,风气虽败劣,自有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国社会风气财坏极矣,因而感染至于军队,以故人才消乏,不能举练兵之实绩。颓波浩浩,不知所届,惟在多数同心共德之君子,相与握挈维系,激荡挑拨,障狂澜使西倒,俾善者日趋于善,不善者亦潜移默化,则人皆可用矣。 (以上松坡评语) 【大意】 这一章主要论述对中下级军官的选择。曾、胡既重视中下级军官的素质,又强调要善于培养和造就人才。所以,他们一再指出,人才由陶冶而成,不可求全责备,不可眼界太高。曾氏指出,人才有官气较多和乡气较多两种,主张“姑用乡气之人”。这与曾氏募兵选将时喜欢从农民中挑选的实际做法,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章尚志 凡人才高下,视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轨,而日即高明。贤否智愚,所由区矣。 无兵不足深忧,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退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浩叹者也。 今日百废莫举,千疮并溃,无可收拾,独赖此耿耿精忠之寸衷,兴斯民相对于骨岳血渊之中,冀其塞绝横流之人欲,以挽回厌乱之天心,庶几万一有补。不然,但就时局而论之,则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方今天下人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有藐万乘、却三军之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难忧虞之际,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强健。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 将此心放得实,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以上曾语) 军中取材,专尚朴勇,尚须由有气概中讲求。特恐讲求不真,即浮气客气,夹杂其中,非真气耳。 人才由磨练而成,总须志气胜,乃有长进。成败原难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兵可挫而气不可挫,气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方今天下之乱,不在强敌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难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义而莫之惩。 吾人任事,与正人同死,死亦附于正气之列,是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为千古之玷,况又不能无死耶?处世无远虑,必有危机,一朝失足,则将以薰莸为同臭,而无解于正人之议评。 (以上胡语)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骤几,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余死生早已置之度外,但求临死之际,寸心无可悔憾,斯为大幸。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 (以上曾语) 天下纷纷,吾曹适丁其厄,武乡侯不云乎:“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则亦殚其心力,尽其职守,静以待之而已。 (以上左语) 右列各节,语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节之不振也。今日时局之危殆,祸机之剧烈,殆十倍于咸同之世,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属,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须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献之骨岳血渊之间,毫不返顾,始能有济。果能拿定主见,百折不磨,则千灾百难,不难迎刃而解。若吾辈军人,将校则以跻高位、享厚禄、安福尊荣为志,目兵则以希虚誉、得饷糈为志,曾胡两公必痛哭于九泉矣。 (以上松坡评语) 【大意】 曾、胡强调,做人要有志气,做军人,更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淡泊名利。胡氏所谓“兵事以人才为根本,人才以志气为根本”,可以视为本篇的要旨。蔡锷在评语中,把曾、胡的意思讲得更为简明,提出军人“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为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 第四章诚实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 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人必虚中,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着一物,心中别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 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 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则不能不欺其好德之知矣。 是故诚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无私著也。无私著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之至虚者也。 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顾应,未来有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是之谓虚而已矣,是之谓诚而已矣。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用兵久则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勤字所以医惰,慎字所以医骄,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办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 人之生也直,与武员之交接,尤贵乎直。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楚军水陆师之好处,无在无官气而有血性,若官气增一分,血性必减一分。 军营宜多用朴实少心窍之人,则风气易于纯正。今大难之起,无一兵足供一割之用,实以官气太重,心窍太多,漓朴散醇,真意荡然。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历岁稍久,亦未免沾染习气,应切戒之。 将领之浮滑者,一遇危机之际,其神情之飞越足以摇惑军心,其言语之圆滑足以淆乱是非,故楚军历不喜用善说话之将。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军事是极质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马而外,皆文人以意为之,不知甲仗为何物,战阵为何事,浮词伪语,随意编造,断不可信。 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话亦不妨多说,但不可以讦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楚军之所以耐久者,亦由于办事结实,敦朴之气未尽浇散。若奏报浮伪,不特畏遐迩之指摘,亦恐坏桑梓之风气。 自古驭外国,或称恩信,或称威信,总不出一信字。非必显违条约,轻弃前诺,而后为失信也。即纤悉之事,颦笑之间,亦须有真意载之以出。心中待他只有七分,外面不必假装十分。既已通和讲好,凡事公平照拂,不使远人吃亏,此恩信也。至于令人畏敬,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做样。临难有不屈挠之节,临财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 《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归诸反身,况立威于外域,求孚于异族,而可不反求诸己哉?斯二者,似迂远而不切于事情,实则质直而消患于无形。 (以上曾语)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众无大小,推诚相与。咨之以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而观其勇;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知人任人,不外是矣。 近日人心,逆意万端,亦难穷究其所在,惟诚之至,可救欺诈之穷。欺一事而不能欺诸事,事欺一时,不能欺之后时。不可不防其欺,不可因欺而灰心所办之事。所谓贞固足以干事也。 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一部《水浒》,教坏天下强有力而思不逞之民;一部《红楼》,教坏天下堂官掌印司官督抚司道首府及一切红人,专意揣摩迎合,吃醋捣鬼。当痛除此习,独行其志。阴阳怕懵懂,不必计及一切。 人贵专一,精神所至,金石为开。 军旅之事,胜败无常,总贵确实而戒虚捏。确实则准备周妥,虚饰则有误调度,此治兵之最要关键也。粤逆倡乱以来,其得以肆志猖獗者,实由广西文武欺饰捏报,冒功倖赏,以致蔓延数省,流毒至今,莫能收拾。 事上以诚意感之,实心待之,乃真事上之道。若阿附随声,非敬也。 挟智术以用世,殊下知世间并无愚人。 以权术凌人,可驭不肖之将,而亦仅可取快于一时。本性忠良之人,则并不烦督责而自奋也。 (以上胡语)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世之乱也,上下纵于亡等之欲,奸伪相吞,变诈相角,自图其安而予人以至危,畏难避害,曾不肯捐丝粟之力以拯天下。得忠诚者起而矫之,克己而爱人,去伪而崇拙,躬履诸难,而不责人以同患,浩然捐生,如远游之还乡,而无所顾悸。由是众人效其所为,亦皆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呜呼!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载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欤?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 (以上曾语) 吾国人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上以伪驱下,下以伪事上,同辈以伪交,驯至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人性本善,何乐于伪,惟以非伪不足以自存,不得不趋于伪之一途。伪者人固莫耻其为伪,诚者群亦莫知其为诚,且转相疑骇,于是由伪生疑,由疑生嫉,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呜呼!伪之为害烈矣!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不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戢自焚。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李广疑石为虎,射之没羽,荆轲赴秦,长虹贯日,精诚之所致也。 (以上松坡评语) 【大意】 曾、胡治兵,提倡诚信朴实,反对虚伪圆滑。曾氏说:“湘军之兴,凡官气重、心窍多者,在所必斥”,“楚军历来不喜用善说话之将”。胡氏说:“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事耳。”蔡锷评语说:“吾国人心,断送于伪之一字。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蔡锷乃针对当时情势而言,在今日仍足以发人深省。 第五章勇毅 大抵任事之人,断不能有毁而无誉。有恩而无怨。自修者但求大闲不逾,不可因讥议而馁沈毅之气。衡人者但求一长可取,不可因微瑕而弃有用之材,苟于巉巉者过事苛求,则庸庸者反得倖全。 事会相薄,变化乘除,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不可易也。然吾辈自信之道,则当与彼赌乾坤于俄顷,较殿最于锱铢,终不令囊独胜而吾独败。国藩昔在江西、湖南,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惟以造端过大,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 我辈办事,成败听之天命,毁誉听之于人,惟在己之规模气象,则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随众人之喜惧耳。 军事棘手之际,物议指摘之时,惟有数事最宜把持得定:一曰待民不可骚扰,二曰禀报不可讳饰,三曰调度不可散乱。譬如舟行,遇大风暴,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则成败虽未可知,要胜于他舟之慌乱者数倍。 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 (以上曾语) 不怕死三字言之易,行之实难,非有胆有良心者不可。仅以客气为之,一败即挫矣。 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水尽山穷之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办。 冒险二字,势不能免,小心之过,则近于葸。语不云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国家委用我辈,既欲稍稍补救于斯民,岂可再避嫌怨?须知祸福有定命,显晦有定时,去留有定数。避嫌怨者未必得,不避嫌怨,未必失也。古人忧馋畏讥,非惟求一己之福也,盖当其事,义无可辞,恐谗谤之飞腾,陷吾君以不明之故。故悄悄之忧心,致其忠爱之忱耳。至于一身祸福进退,何足动其毫末哉? 胆量人人皆小,只须分别平日胆小,临时胆大耳。今人则平日胆大,临时胆小,可痛也已! 讨寇之志,不以一眚而自挠,而灭寇之功,必须万全而自立。 两军交绥,不能不有所损,固不可因一眚而挠其心,亦不可因大胜而有自骄轻敌之心。纵常打胜仗,亦只算家常便饭,并非奇事。惟心念国家艰难,生民涂炭,勉竭其愚,以求有万一之补救,成败利钝,实关天命,吾尽吾心而已。 侥幸以图难成之功,不如坚忍而规远大之策。 兵事无万全,求万全者无一全,处处谨慎,处处不能谨慎。历观古今战事,如刘季、光武、唐太宗、魏武帝,均日濒于危,其济天也。不当怕而怕,必有当怕而不怕者矣。 战事之要,不战则已,战则须挟全力;不动则已,动则须操胜算。如有把握,则坚守一月二月三月,自有良方。今日之人,见敌即心动,不能自主,可戒也。 古今战阵之事,其成事皆天也,其败事皆人也。兵事怕不得许多,算到五六分,便须放胆放手,本无万全之策也。 (以上胡语)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蹶疾生其德术,荼蘖坚其筋骨,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荒。 道微俗薄,举世方尚中庸之说,闻激烈之行,则訾其过中,或以罔济尼之,其果不济,则大快奸者之口。夫忠臣孝子,岂必一一求有济哉!势穷计迫,义无反顾,效死而已矣!其济,天也,不济,于吾心无憾焉耳。 时事愈艰,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厉,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 (以上曾语) 人心思乱,不自今日始,亦不自今日止。除日日练兵,人人讲武,则无补救之方。练一日得一日之力,练一人得一人之力。 时艰事急,当各尽其心力所能,有必才之果异于人,事之果期于成也。 遇事每谋每断,不谋不断,亦终必亡。与其坐亡,不如谋之。
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 近事非从吏治人心痛下工夫,涤肠荡胃,必难挽回。 (以上胡语) 大局日坏,吾辈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撑一日。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不惯有恒,而强之有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日慎一日,以求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千万忍耐千万忍耐。 “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 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练英雄,使予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予当此百端拂逆之时,亦只有逆来顺受之法,仍不外悔字诀、硬字诀而已。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以上曾语) 勇有狭义的、广义的、及急遽的、持续的之别。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临难有苟,义不反顾,此狭义的、急遽的者也。成败利钝,非所逆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广义的、持续的者也。前者孟子所谓小勇,后者所谓大勇,所谓浩然之气者也。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谓勇而毅也。军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须于毅之一字,痛下工夫。挟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毁荣誉辱死生皆可不必计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以吾之大勇表率无数之小勇,则其为力也厚,为效也广。至于级居下僚(将校以至目兵),则应以勇为唯一之天性,以各尽其所职。不独勇于战阵也,即平日一切职务,不宜稍示怯弱,以贻军人之羞。世所谓无名之英雄者,吾辈是也。 (以上松坡评语) 【大意】 勇敢、强毅,是军人必须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曾、胡所论的勇毅,不是匹夫之勇和刚愎自用,而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勇。诚如蔡锷评语所说,“右章所列,多指大勇而言,所谓勇而毅也”。 第六章严明 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赏罚。 救浮华者莫如质,积玩之后,振之以猛。 医者之治瘠痈,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为简汰,以剜其腐肉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为将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妪也。 立法不难,行法为难。凡立一法,总须实实行之,且常常行之。 九弟临别,深言驭下宜严,治事宜速。余亦深知驭军驭吏,皆莫先于严。 特恐明不傍烛,则严不中礼耳。吕蒙诛取铠之人,魏绛戮乱行之仆。古人处此,岂以为名,非是无以警众耳。 近年驭将,失之宽厚,又与诸将相距遥远,危险之际,弊端百出,然后知古人所云“作事威克厥爱,虽少必济”,反是乃败道耳。 (以上曾语)

曾胡治兵语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hangkuan1439
  • 文件大小74 KB
  • 时间202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