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一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几个区分的概念
1,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2,农业耕作方式:
(1)生产力角度:刀耕火种mdash;mdash;铁犁牛耕(2)生产关系角度:千耦其耘mdash;mdash;个体农耕3,农业的经营(组织)方式: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最主要)
3,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三,细微环节学问点
1,农业发展历程:采集经济mdash;mdash;种植经济2,地域差异:南稻北粟3,唐代:曲辕犁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变迁
1,商周时期:井田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mdash;mdash;土地不能买卖2,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主要)、自耕农私有土地三,土地兼并的发展
土地私有
土地兼并租佃制的发展四,细微环节学问点
1,井田制瓦解的根本缘由:铁器的运用牛耕的推广mdash;mdash;生产力发展。2,宋代土地兼并最严峻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二
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一,西汉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龙门碣石以北,江南。mdash;mdash;其中山东和山西是经济重心。区域经济不平衡。
二,因果关系:战乱mdash;mdash;人口南迁mdash;mdash;经济重心南移。
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发展历程
二,手工业经营形态
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二,城市和商业的发展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主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维护了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强化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近代渐渐落后于西方。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农耕经济是也许念,包含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外贸。
近代前夜的发展: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产生:明中后期,江南纺织业。2,本质特征:雇用与被雇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近代前夜的迟滞: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缘由)
1,根本缘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官府盘剥;3,重农抑商政策;4,海禁闭关政策
第7课新航路开拓
一,开拓航路的缘由、条件(1)经济根源(根本缘由):商品经济的发展,渴望珍贵金属和商品。(2)商业危机(干脆缘由):奥斯曼帝国占据传统商路。(3)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4)思想根源:传播____
条件:1,客观:西欧航海、造船技术取得很大进步。2,主观: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开拓新航路的经过
三,开拓新航路的影响1,对欧洲
(1)世界各大洲之间建立了干脆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起先形成(2)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移至大西洋沿岸。
(3)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衰落。
2,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殖民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3,对世界:(全球化进程起先)
(1)全球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2)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绽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三
第8课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一,西葡扩张的特点
西班牙:美洲,广袤的殖民帝国,奴役印第安人,开采金矿。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航路,建立商业据点。
二,荷兰扩张的特点
1,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2,建立大型商业公司
三,英国扩张的特点
1,海盗式掠夺2,三角贸易
第9课变更世界的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发展的六大条件:原始资本积累;原料,劳动力,市场,技术,相关政策。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其次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化工业的发展
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
四,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1,新航路开拓:起先形成。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3,其次次工业革命后:正式建立
人教版高一历史学问点四
第10~1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短暂的黄金期的特点1,时间短。(仅是一战中发展较快)
2,轻工业发展较快,面粉业、纺织业;重工业发展缓慢
三,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帝国主义2,封建主义3,官僚资本主义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主要缘由),所以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1)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榨,所以有着革命性的一面。
(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气薄弱,依靠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又有着懦弱性和妥协性的一面。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改变
(1)唐胥铁路mdash;mdash;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2)京张铁路mdash;mdash;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内外交困,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3,影响:主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成功。消极: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须要的程度,引起了农夫的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济危机
2,内容:固定的粮食税;部分企业,允许私营经济;允许商品贸易商品贸易;3,评价:
(1)新经济政策是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2)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三,斯大林体制: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
四,细微环节学问点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利用商品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很多种全部制存在。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