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一,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三,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
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一:古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面相当规范。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长方形,用城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250 多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相同,有 10~11 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中世纪,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如德国的吕贝克(Lubeck)市民要向封建主纳税并受其统治。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朝代都城规模很大。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到 17 世纪,英、法、德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城市才有较大发展。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市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有很大差别。中国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的陆路通商与对海运的忽略,欧洲对海上交通的重视,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市”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城市发展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 16 世纪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的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二:近代城市的发展
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革命,人可以摆脱
03305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