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案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案设计.doc“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案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标在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述目标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实现。时代呼唤新的教学模式,建模教学已逐渐被许多教师广泛采纳,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用一种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去描述实际的事物或过程。建模既是一种思维过程,又是一种思维方法,其实质就是将隐藏在复杂物理情景中的研究对象或物理过程进行简化、抽象、类比、提炼甚至理想化形成雏形物理模型。这种模型是物理系统或物理过程概念化的表征,物理建模的目的在于正确表征物理情景。因此,建模的过程应根植于具体的物理情境,通过物理情景中各种现象、过程、变量之间的描述建构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检验,形成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模型,再用模型来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
将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和物理问题的解决整合到物理建模和模型应用中,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物理学的一致性、灵活性和系统性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物理概念在物理建模过程中引入的必要性。物理规律是物理建模活动的结果,物理问题的解决是物理模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奋善思、学以致用和对物理学持久的兴趣。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际情景或创设的物理情景中,经历建立模型、完善模型、评价模型、应用模型几个过程,促使学生对建模过程整体性的理解,达到能独立建模,并利用物理模型解答相关问题。
【课前预衡的作用特征及遵循规律。
(2)通读教材,把自己的疑问写出来,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学衡的作用特征及遵循规律。
(2)能够运用共点力平衡条件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三力(及三力以上)平衡问题。
(3)亲历问题探究全过程,体会三角形法,正交分解等方法的恰当选择应用。
(4)初步总结提炼形成解决平衡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学法指导】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特例,即F=ma,其中a=0。因此,其分析思路和方法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相同。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应用平衡条件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吧!
(1)活动一用绳子将鸟笼挂在一根横梁上,如下图所示,若鸟笼重20 N,求绳子OA和OB的拉力各是多大?
导学问题1: 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求解?
导学问题2: 绳子拉力大小与绳长有何关系?由哪个物理量决定?
导学问题3: 假设每条绳子所承受最大拉力相同,逐渐增大物体质量,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学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49 KB
  • 时间20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