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与“鱼”
要打造高效课堂,就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获得知识,主动学习与获得知识的关系就是“钓”与“鱼”,而教师则是两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一、怎样让学生去“钓”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任何环节中都要有探究性的研讨,一堂课中教师就是一场戏的导演,要在适当的时机设定各种悬念,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去寻找答案,环环相扣直到课程结束。如,我在教学《氓》这课时,就用一个类似的现代爱情故事来演示,男女主人公在遇到挫折时,让学生自己去做选择对与错,从而再去感受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把现代爱情故事与《氓》中的故事互相穿插,让学生一步一步去分析理解,问题也会逐渐明朗,悬念也会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果单纯就原课文去讲解,学生也只能保持短暂注意力,一旦放松,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我们在教学中沿袭老套路,不钻研课改理念,一条道走下去,只是为了教而教,而不是为了学而教,那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去学习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有了声情并茂的朗读,有了真实场景的再现,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演,这些都让课堂生动起来,但要真正触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还是要让我们教师去导演。作为课堂导演,教师绞尽脑汁,让课堂里有读书声、讨论声、笑声,更应有探讨性的争吵声,从学习形式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交流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归纳、反思、小组讨论,形成思维碰撞,激发思想火花。包括在学生作业中都要留有归纳反思的空间,迫使学生进行思考。
“因材施教”,孔夫子的理念要引起教师的深思。教师用自己的“归纳法”,即先把规律和方法以口授、板演、印发资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截止俎代疱,全体学生都照单全收。优等生不费吹灰之力,中等生欣然接纳,学困生囫囵吞枣,如,在别处题型稍有变动,中等生、学困生有时难以招架。要优等生更优,就要有深度探究,就要有创新,教师创新了学生也会创新。中等生要前进,就要有推动他们的动力,教师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困生要不差,教师就应该有鼓励性的问题,让他们有信心学下去,不产生厌倦情绪。一堂课要有层次、有梯度去设计,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二、怎样让学生得到“鱼”呢
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观能动性,自愿去读书,去收集资源,从中获得大量信息,大脑中就储存了大量知识。我在实际教学中就会让学生准备工具书和大量美文书籍,哪怕每人只一本,那全班互相循环利用,资源就丰富了。课前教师布置针对性自学内容,课中教师要适当抽查,课后还要留给学生探讨的空间,不能敷衍了事,学生也会重视。只要教师细
“钓”与“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