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的体会》第三集
胡小林老师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面,我就接着给大家汇报学佛的体会,如何对治习气。这当中有很多的故事,都是自己切身的体验。我们说,对治习气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学佛就是对治习气,对治习气才算学佛。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要贯穿这四个字,对治习气。
我们上一集给大家讲了,跟孩子在一起相处,我们应该放掉对立,放掉自己的脾气,学着没有脾气。学着不要求别人,只要求自己。讲到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我这有个故事。这是个很著名的故事,收集在中国有一套书,叫《哈佛家训》。《哈佛家训》是一个哈佛大学的教授,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整理出来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是为了孩子励志的。是西方的一套书,出版在美国。它这里面分了很多,比如,忍耐、爱、勤劳、忠诚、努力等等。
《哈佛家训》里面有一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在英国伦敦有一个Big Ben,大钟,那是个教堂。教堂后面有一块墓地,墓园。很多英国著名的人士,他们就埋在那个地方。同时,这个Big Ben教堂也是个旅游圣地,是个旅游景点。全世界到伦敦旅游的人,有些会安排到那去参观这个教堂。参观的这些人都会到后边,教堂的墓园,墓地的花园去参观。当中有个神父的墓,墓碑有墓志铭,写了这么了几句话,这几句话也是很有名的,广为流传。大概意思是说:我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当我是个年轻人的时候,我想改变整个世界;后来到了中年,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世界,我觉得我可能能改变我的国家;等我到了老年的时候,我发现我改变不了我的国家,我可能只能改变我的家庭;等我到了暮年,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也改变不了我的家庭,我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如果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就想着改变我自己,也许我能改变我的家庭,也许我也就能改变我的国家,最后,我也许能改变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墓志铭所记载的这个神父的几句话非常正确。跟我们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精神完全是一致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易经》上说的“君子当自强不息”。就是说我们的着力点,我们所最最关注的,不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东西。按照我们儒家修学的八件事,八个次第,第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前面四个是讲的内;然后在外,我们才能修身、齐家、治天下。基础的基础在于格物,格物就是修行。“物”就是非理的情想,非理的欲望,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私。所以这个神父最后发现,真正的,我们能改变的,我们应该改变的,真正改变的全体,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别的。
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从来没有强调过,从来没有说过,找别人的问题,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的不是,跟别人搞对立,从来没有过。全是讲我们在遇境逢缘,遇到客观环境,遇到物质环境和人事环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佛给我们说了很多很好的方法。按照《了凡四训》上说的,改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从事上改,第二个从理上改,第三个从心上改。最究竟最圆满的,就是心上改。如果心上
改我们做不到,我们就退到理上改。把道理弄明白,我们就改过来了。事上改呢?了凡说,这是很疲劳,此起彼伏,因为你就事改。从理上改,是把道理弄清楚,就像印光大师说的,“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全属幻妄,求一我之实体实性,了不可得。既无有我,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这就是道理,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还有一个最究竟的,比它更高的。对那种根器特别好的人,上根人,人家不琢磨这理,上来就是按了凡先生说的,“一心为善,正念现前”。我根本不琢磨理不理。“正念现前”,“正念”按我们净土宗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不花时间琢磨这个道理,什么“幻妄”、“五蕴皆空”、没有实体实性……不想这个,这还是概念,这还是啰嗦。我就一句阿弥陀佛,我不给妄念时间,我也不给妄念机会。按照印光老和尚说的,“心里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他物”。心里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号之外,了无他物。这就是袁了凡先生说的,最上上的修行方法。它跟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达到的效果都一样。“初则勉力息妄”,刚开始我们要很努力地息妄,要靠这句佛号。我的体会是要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后,烦恼才能压得住,刚开始的时候。很努力啊!念半个小时的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勉力息妄”,息掉这个妄想,息掉这个烦恼。“久则无妄可得”。时间长了,你就养成习惯了。这个妄念、烦恼就起不来了,就真的没有了。它们俩,从理上改和从心上改,所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久则无妄可得”,就没有妄产生了,能得到了。
我们看这两种改,从心上改,从理上改,达到的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哪个更费事呢?从理上改,不如从心上改。我们真正是个久修的人,长时间修行的人,最后能不能用从心上改这个最好的方法。就一句佛号,不再琢磨为什么,不再琢磨“我空”、“法空”、“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不净”……,不琢
学佛的体会(胡小林2011年9月香港)第三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