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谈谈“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有效教学策略.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谈谈“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中承上启下的一章内容,是集中渗透微观概念、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事实的一章。适当地增减、调整、整合能有效地进行这一章的教学。
关键词:物质构成;设计对比;实验分析
每一个初中化学教师都知道,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进度到了这个地方就要格外留心,甚至挖空心思。否则,就可能造成学生化学学习中永远的硬伤。因为这章内容一下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看得见的、能亲身体体验到的宏观世界转入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中。在这一章里有较多抽象的概念,例如原子、分子、离子、元素、单质、化合物、原子结构等,且这些内容比较集中,学生对此缺乏感性理解的基础。即使实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也是非常抽象、遥远。在这一章里还有学生最怕的一系列化学计算。因此,我们必须抓住一些关键点,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有效地提高这一章的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通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认真分析课程标准中“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要求,只有明确了教学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是化学五大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之一,它反映出核心的化学学科特征。在这个主题下面,?n程标准设定了四个二级主题,即化学物质的多样性、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化学元素以及物质组成的表示。
从课程内容标准的分析来看,我们要明确几种基本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宏观上先要建立元素的基本观念,然后建立元素与微粒之间的关系、
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而能够对物质组成进行定量表示,对
物质组成进行相应分类。另外,也要形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核心观念,这是基本的微粒观和元素观,是对学生提出的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我通常会把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先引过来,让学生从宏观的质量守恒定律的分析中找到化学变化中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通过图表建立起几个重要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二,这块内容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为考试内容不是很多而减少课时安排。从课时的划分来说,第一课时要通过生活中的各种例子以及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核心目标。然后进一步深入观察微粒在物质中有什么样的行为特征。第二课时重点讲述微粒与微粒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微粒与微粒之间的关系。从分子到原子再到离子,逐步明确三者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演示水发生化学变化和水发生物理变化中微粒之间的关系,然后进入到元素的学习内容,科学地认识元素,最后再回到原来的定量上。
第三,要精心设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教学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适当删减和增加一些内容,适当调整一些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例如,先建立一个整体的微粒观,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明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然后让学生了解构成物质微粒的特点。再经过一系列学习,让学生能比较完整地描述出结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阐释与理解,形成比较科学的认知能力。
关于演示实验,如将少量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在水中,使之变为浅紫红色,然后教师取出一滴浅紫红色溶液,将它添加到一个装有较多水的大号烧杯中,学生发现颜色不见了。追问:烧杯里有高锰酸钾吗?又如花香与酒香,教师通过打开酒瓶将等体积的水和酒精在细长的玻璃

谈谈“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有效教学策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